中国药科大学80华诞,55级伉俪见证母校发展

2016-11-18 14:40 凤凰江苏
  • T大

11月16日,中国首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药学学府——中国药科大学迎来建校80周年纪念日,两千余位海内外校友与诺奖得主、两院院士等各界嘉宾共同见证药大80华诞。

图为中国药科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大会

中国药科大学始建于1936年,其前身为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的国立药学专科学校。1952年,齐鲁大学药学系、东吴大学药学专修科并入,组建成华东药学院,后更名南京药学院。1986年,学校与筹建中的南京中药学院合并成立中国药科大学。

青草池塘、药香满园,校庆之际,药大不同发展时期的老校友再度返校,银发苍苍的老人们共同回忆起校园生活,抗战西迁、开拓边疆,磁器口、丁家桥、燕子矶,药大往事历历在目。

从山东到江苏,55级“班对”亲历院系调整

“我们俩呀,是同级同班,大三就谈朋友了,一直到现在。”人群中,一对携手而来的老夫妻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51年入学的党德清夫妇。1952年,入学刚一年,两人所在的齐鲁大学药学系整体并入华东药学院,从山东到江苏,他们成了亲身经历药大院系调整的一批学子,而那时的丁家桥校区,也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

“那时候校园可没有这么气派,没有这么多高楼教室,我们那时候在丁家桥,建筑不多,进门是两个大池塘。”奶奶回忆道。在没有手机、网络的时代,学生们下课就会到图书馆读书、自修,党德清印象中,最早的图书馆座位只有两百个左右,早起才能占到位置。“开始我都是自己去,大三后谈朋友了,我们就一起去。”党德清说。看着现场年轻学生们投来的羡慕目光,党德清又强调说,“没有人介绍,我们自己在一起的”。携手62年,这对50年代就自由相爱的“班对”依然恩爱如初。

“毕业后我们就到内蒙古工作了,也就只有校庆的时候回来过几次。”因为共同的记忆,老两口已经是药大生日庆典上的常客,年近九十的他们至今还能回忆起10年前、20年前校庆时的样子。“我们在内蒙这么多年,没有给药大抹黑,也做出过一点成就,可以说,我们是给药大争了光的。”回顾起药大对他们人生的影响,奶奶很是激动,从老人认真有力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几十年的时光,药大人的精神和骨气早已融入了他们的血液,随他们远赴草原。

家国情怀,38级院士诠释

“现在条件好了,你们要珍惜,要用功读书,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在宣传视频里,在前辈寄语里,在媒体采访里,校庆日现场,这句“劝学”成了97岁的老院士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听起来像是一句套话,但是对于在抗战年代艰难求学的的彭司勋老人来说,这的确是一位老教师、老学长的肺腑之言。

图为彭司勋院士向与会校友挥手致意

当国歌在会场奏响,在助手搀扶下站立起来的彭司勋老人唱的格外激昂用力,走过抗战年代,这首《义勇军进行曲》、这个历经磨难的国家,对老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那是学校在重庆磁器口租民房上课,日军日复一日轰炸,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躲避,但还是有同学就这样被炸死了,我们很痛心,真的很痛心。”时隔七十多年,谈及此事,老人的语气仍格外低沉痛惜,“然而我们是学生,我们什么都不能做,只能不惜一切好好学习,盼望着早日学以致用,支援国家。”

典礼现场,每当主持人介绍到彭司勋老人时,现场都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药大任教一生,彭司勋老师是多少级药大人的校园记忆与精神楷模。1991年来到药大读研的校友丁克说,他来到时彭老师年事已高,不再授课,但在研究所、实验室里,同学们还是经常可以接触到他,而彭老师也总是乐于指导。王广基院士和郝海平教授分别是彭老师的弟子与再传弟子,读着彭老师编写的教材入门,感受彭老师的精神熏陶,作为药大事业的传承人,他们说,一定会把彭老师这一代人身上具有的爱国、敬业的精神传承下去,在建设健康中国的历程中贡献更多药大力量。

“八秩药大精业不辍,兴业为民衣被苍生。”80个春秋,药大培养出了九位院士和10万医药工作者,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程到防治血吸虫病、抗击非典,重大医药工程中处处有来自这所“药界黄埔”的校友身影。如今,药大又投身到医药教育“双一流”建设的大潮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走入新纪元的药大还将探索为健康中国培育更多专业人才。(文/杨倩菲 姜晨)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