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左第一”桓伊痴迷音乐 在秦淮河畔为王羲之吹奏
- T大
夫子庙码头停泊的秦淮画舫。想当年桓伊有可能就是在这里为王徽之吹笛。
一往情深,这个向意中人表白时常用的词,最早却是东晋名将谢安用来夸赞桓伊对音乐的执著痴迷。而且这个成语还和南京秦淮河有关,原文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
东晋有位对音乐痴迷的人叫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擅长吹笛,人称“江左第一”。因为桓伊对音乐太痴迷,当时住在秦淮河边乌衣巷的宰相谢安感叹,他对音乐可谓是“一往情深”。
桓伊是一名武将,自与谢玄、谢琰等参加淝水之战立下战功后,被封为右军将军。他善政务、军事,而且为人谦逊,从不居功自傲。有一次他乘车外出,车在秦淮河岸上行走,正遇上王羲之儿子王徽之的画舫在河边停泊。两人素不相识,但王徽之知道他笛子吹得好,请手下人迎上去,询问能否吹奏一曲。此时的桓伊已是高官,但他二话没说走下车,拿出笛子为王徽之吹奏“三弄调”,即梅花三弄。奏完,二人没有交谈一句话,桓伊就上车离去,旷达不拘礼节。
流淌千年的秦淮河,衍生了无数故事和传说。秦淮河在通济门分为两条支流,一支绕道南城墙外,为外秦淮河;另一支从东水关流入南京城,从西水关流出,注入长江。秦淮河是南京文明的摇篮,孕育了南京独特的风土人情,令多少文人流连,被誉为母亲河。
六朝时期,这里便是名门望族的聚居之地,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儒学繁盛。乌衣巷、朱雀桥、得月台、桃叶渡,这些浪漫的地名让人遐想。谢安、王羲之、王献之、谢灵运,透过这些鲜活的人物总能寻觅到1000多年前的鼓瑟琴音。如今,人们漫步在夫子庙游船码头,会看到一组大型浮雕“秦淮流韵”。这些栩栩如生的25位历史人物,都曾涉足古秦淮,留下耐人寻味的遗迹。其中有帝王将相、才子名流,谢安的浮雕也在其中。
对于游客来说,秦淮河的魅力还在于与夫子庙一衣带水,隔水相望。内秦淮有两景不可不表。一为画舫。秦淮画舫历史悠久,胜于威尼斯的“贡多拉”。登画舫赏两岸景观,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享受。民国时期,作家朱自清和俞平伯写下同题名为《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两篇散文,开创了现代文学的南京意象。二为灯会。明清时期每逢元宵节就有灯会,可谓是秦淮灯彩甲天下。自1985年夫子庙恢复灯会以来,灯期延展,规模放大,成为人们新春佳节时必去体验的“节目”。前不久,南京旅游又有大动作,打通内外秦淮游览线,十里秦淮风光带贯通终于一朝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