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 | 代表作评职称 终于动真格

2018-07-17 07:19
  • T大

评职称用代表作替代论文,已经议论了很久,现在终于成为现实了。最近,北京职称评审首次引入代表作制度,有44人用代表作替代论文,评上了正高级职称。

北京本次职称评审,有三个“首次”,首次增设经济、会计正高级职称,并为高层次人才建立破格申报通道;首次实施职称分类评价;首次推行代表作制度。本次共有77名专业技术人才被评为正高级经济师和会计师,其中44人选择代表作代替论文进行评审。这些代表作全部是申报人牵头或独立完成的业绩成果,并已应用于实践之中。

长期以来,从大学教师到医生、会计甚至体育教练,发表论文都是职称评定的标配。不少人为了评职称,不惜铤而走险,论文抄袭、造假等学术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职称评价标准推行“代表作制度”,有重大突破可直接申报高级职称。专利、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教案、病历、文学作品等成果都可以作为代表作。

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

今年以来,各地相继出台有关实施意见。今年2月,江苏省委印发通知,对高校教师等理论、研究性明显的职称系列,推行代表作制度,重点考察研究成果和创作作品质量,淡化论文数量要求。对工程技术、艺术等应用性较强的职称系列,论文不作限制性要求。申报初、中级职称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作论文要求。

评职称,与很多人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用代表作来评职称,是否意味着今后评职称会更容易,人才的价值将如何体现呢?有请第二主持人为我们梳理各方的观点。

给人才松绑让事业腾飞

荔枝小编以为,代表作替代论文,不应该理解为职称评审放松了,而是给更多的实干者打开了提升自我的空间。对人才的评价合理化,人才的效用才能实现最大化;让人才看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才能鼓励大家更纯粹的干好事业!

媒体观点

法制日报认为,《成果比论文更有说服力》:代表作替代论文,意味着有能力没论文的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也有机会评职称了,这其实更符合设立职称制度的初衷。

法制晚报说,《职称论文“退居二线” 期待是良好开端》: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特点,遵从客观规律,采用不同的评审模式,才是对人才真正的认可,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广州日报指出,《职称评审还是要用成果说话》:人才驱动的关键在于强化激励。采用代表作评审、弱化论文答辩,在更深层意义上为人才评价管理工作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为更加全面地评估人才价值提供了可行方式。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