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南京燕子矶头立“救命牌”:“想想死不得”

2016-03-11 09:18
  • T大

导读:1927年,燕子矶头竖起了一块木牌,木牌两面写的字,对那些欲在此处轻生者以当头棒喝,让一些人死念顿消,而悬崖止步。竖牌者,就是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

陶行知在燕子矶立的“想一想,死不得”碑

燕子矶,这处城北临江的著名胜地,多少年来吸引无数游人登临观江,览胜吟哦。但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也有一些人选择来这里投江,了结余生,撒手红尘。

1927年,燕子矶头竖起了一块木牌,木牌两面写的字,对那些欲在此处轻生者以当头棒喝,让一些人死念顿消,而悬崖止步。竖牌者,就是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

燕子矶头“一仰一个”

晚清社会动荡,有些一心想博取功名的士子,科场失意后,往往想不开,来到燕子矶顶仰身一跳,纵入大江,化为鱼鳖,这多发生在三年一次的江南乡试期间。

民国时,也有一些殉情女或生活绝望之人来这里轻生。而燕子矶孤峰插江,三面悬崖,从矶顶处投江,决无生还。因此便有了“燕子矶头,一仰一个”的民谚。“仰”字,在南京土话中读音如“两”,“一仰一个”变成“一两一个”。

日前读到一篇文章,说著名文学家陈白尘年轻时也到燕子矶头想自杀。不过这事可是搞错了,事情原本是这样的:

那年,陈白尘因患淋巴腺结核病,有些郁闷,医生让他服药外劝他出去旅游散心。他便来到南京,游燕子矶期间,他发现拉他来的四十多岁人力车夫总是跟在他身后,而且劝他不要在矶顶多停留; 这引起他的不快,怀疑这位车夫怕他不给钱而从小路逃走。

在拉他回城的路上,车夫讲出了实情,原来车夫看他一个人怕他想不开来矶头寻死。车夫问他:你没看见山上那块劝人猛回头的木牌子吗?

这一说,让陈白尘深受感动,以至多年后都难以忘怀,把这次经历写进了《初游燕子矶》一文。

陶行知矶头立牌:“死不得”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城北劳山脚下创办了“晓庄师范”,这里离燕子矶有七八里路。

邵仲香(1894—1991)是“晓庄师范”的职员,与陶行知是金陵大学校友。他俩都住在城里,因此放学后常结伴回城。当时,从城里去燕子矶主要靠马车或人力车,到了后,车夫会等游客,然后再拉游客回城。

一天傍晚,他俩拦住了一辆从燕子矶空回的人力车。上车后,陶行知笑着问车夫:“你今天怎么倒霉,没拉到回城的生意?”车夫说:“哪里倒霉,我今天是走了运。”原来,他早上拉一位年轻女子到燕子矶,她给了一块银元,又掏出十六个铜板给了他,就一步一步登山了。这车夫吃了中饭,就在公园门口等这女子,想拉她回城,但等了一下午,也没见到她。

第二天,邵仲香听学生说,昨天有个女的从矶头上跳江了。他告诉了陶行知,两人猜想,死者应是昨天把钱都给了人力车夫的那位女子。

陶行知沉思良久,到木工房叫人做了一块木牌,又写上字,次日亲自把木牌牢牢地插在矶头最高处的石缝中。

这块木牌“大约二尺半长,一尺多宽”。

“木牌正面写着‘死不得’三个五寸见方的大字,大字下面写着两行小字:‘死有重于泰山,死有轻于鸿毛。与其为个人事投江而死,何如从事乡村教育,为中国四万万三千万同胞努力而生!’木牌背面也有三个醒目大字‘想一想’,下面也写着两行小字:‘人生为一大事来,当做一大事去,你年富力强,有国当救,有民当爱,岂可轻生!’”(邵仲香《燕子矶头警世牌》)

抗战前,这块木牌一直竖立在燕子矶头,人们称之为“救命牌”。究竟有多少轻生者在木牌前回心转意,打消投江的念头,无法统计。

但当时邵仲香在燕子矶小学当老师的朋友对他说,自从木牌竖立后,他们常常看到有些单身男女登上矶头后,在木牌前徘徊很久,直到天黑才下山。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的事迹,很长时间不见宣传了,“90后”的年轻人中不少人都不知其名。

如果你想记住近代最值得记住的一百位中国人,那你就必须记住他。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任东南大学教授和教育科主任。他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爱国者,曾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始于南京,1917年回国后不久,他就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职;1923年,他与姚文采在南京创办安徽公学(南京市第六中学的前身),并与友人组织“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积极推行平民教育。

他创办的晓庄师范是乡村教育的基地,不少学生后来都被他派到各地办学,开展普及教育和国难教育。他还在上海、重庆、延安等地开办了一些学校,如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并组织教育团体。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我国宝贵的财富。

陶行知因脑溢血逝世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都曾发了唁电。他被安葬在劳山脚下,墓园石牌坊上,镌刻着郭沫若手书的陶行知的遗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