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看遍南京风景写出《金陵景物图诗》(图)

2016-08-01 09:15
  • T大

全椒吴敬梓纪念馆的吴敬梓雕像。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它的作者是安徽全椒人吴敬梓。吴敬梓寓居南京期间,除创作《儒林外史》外,晚年还题写了《金陵景物图诗》23首。而它的得以存世,则归功于曾任两江总督的陶澍。

陶澍珍藏《金陵景物图诗》

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以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当时南京的景物风月,水西门、三山街、淮清桥、莫愁湖、秦淮河、清凉山、花牌楼、鼓楼等尽收笔下。他晚年题写的《金陵景物图诗》23首,又全部是题写南京名胜古迹的,计有:冶城、杏花村、燕子矶、谢公墩、凤凰台、莫愁湖、凭虚阁、青溪、雨花台、琉璃塔、灵谷寺、桃叶渡、天印山、观音山、幕府山、乌衣巷、东山、鸡笼山、太平堤、长桥、三宿岩、龙江关、钟山。

这23首《金陵景物图诗》由吴敬梓的朋友樊明征亲笔用各种字体写录下来的。

樊明征,字圣谟,一字轸亭,江苏句容人。据《文木先生传》中说,他和吴敬梓常常在冬天夜晚“绕城堞行数十里”“暖足”。这位樊明征先生,《江宁府志》和《随园诗话》中都提到他,说他长于金石之学,收藏碑帖颇多。23首《金陵景物图诗》就是他模仿23种碑帖的字体写出的。

这23首《金陵景物图诗》,首页题“乾隆丙辰荐举博学鸿词,癸酉敕封文林郎内阁中书,秦淮寓客吴敬梓撰”。有阳文正方形“吴敬梓印”和阴文正方形“中翰之章”图章两枚,另有阳文长方形“赐书楼”图记。此外,在右下角有阳文长方形“安化陶氏珍藏书画印”。

“安化陶氏”即陶澍,他是湖南省安化县人,曾任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这23首经吴敬梓友人樊明征精写的诗落在陶澍的手中,大概是在他南京任上的时候。1958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得之于长沙,应该是他的后人辗转流传出来的。

《金陵景物图》绘成于康熙五年(1666),吴敬梓的诗却写于乾隆十八年(1753),也就是吴死前一年,这不仅从首页“乾隆癸酉敕封文林郎内阁中书”的款识中看出,其中《太平堤》诗前小序有“乾隆初”字样也可作旁证。所以这些诗是吴晚年之作毫无疑问的。

吴敬梓褒康熙贬乾隆

《金陵景物图诗》诗大半是描写自然景物的,但有不少地方不免流露出个人的思想感情。在《龙江关》、《桃叶渡》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世态人情的讽刺:“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关吏不相苦,泉贝每多羡。”这就是说,苛政猛虎取代了歌舞升平,嘴角上的“惠我南黎”掩盖着行动上的巧取豪夺。

借用鲁迅的话说,吴敬梓的这些诗句是“慼而能诣,婉而多讽”。

在《凤凰台》、《莫愁湖》、《东山》、《幕府山》等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李白、阮籍、陶潜、管仲、萧何、谢安等人是很景仰的:“后先两酒人(指李白、阮籍),千秋动欣慕”,“殊不羡渊明”,“高才推管仲,重任儗萧何”,“他年屐齿折,淮淝恣腾趠(指谢安)”。

至于《钟山》、《琉璃塔》等诗,语中涉及封建统治者,作者的态度十分明朗,看来他对康熙是有好感的,在《琉璃塔》诗前小序中作者说康熙的题字是“辉煌天语”,而且是士民瞻仰的。《钟山》诗则说康熙题“治隆唐宋”匾额(现存明孝陵内)是“荣光上烛天,宸章万目眴”。

但是他对乾隆则是另一种态度,据金兆燕《寄吴文木先生》中云,乾隆南巡时,士大夫都去夹道迎拜,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这一褒一贬,大概是和当时的社会和他个人的境遇有关的。

饱尝社会炎凉写“诗”作“史”

吴敬梓出生在康熙年间,主要活动在雍正、乾隆两朝,那时候,清王朝正由盛转衰。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已经日益临近最后崩溃,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封建剥削和压迫下,被迫走上反抗道路,一场农民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由手工业工人、作坊主、中小商人等组成的市民阶层,同样遭到封建统治阶级的打击和迫害。

同时,雍、乾时代大兴文字狱。吴敬梓的家庭在康熙年间可以说是“鼎盛”,曾祖父中过“探花”,至今全椒襄河北岸有“探花官”遗址。但是到了雍、乾时期败落了。

晚年在南京,吴敬梓的生活到了“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的地步。在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不断下降的过程中,他饱尝了社会的世态炎凉,接触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看到了社会上的种种黑暗现象,因此由对康熙的歌颂转而对雍正、乾隆朝的愤懑进而讽刺抨击,这就是吴敬梓写“诗”作“史”的基调。

从这一思想基调出发,他要求政治“治隆唐宋”,“都人修礼乐”,渴望在封建末世有一个“渊明北窗下”的好社会。但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历史对于封建社会不仅没有给它以起死回生,甚至连一个“回光返照”的机会也没有给,就是在吴敬梓死后不到一个世纪,我国封建社会终于解体,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严中(南京文史专家)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