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中侯方域的结局

2016-09-05 15:10
  • T大

历史悲剧《桃花扇》是孔尚任精心结撰的昆曲名著。作者以明朝末年发生在南京的名人恋爱故事为题材,结合政治风云和时代战乱来铺叙,脱去了一般才子佳人戏的俗套,其主旨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但历史剧不等于历史书,剧中的情节虽取自真人真事,但为了增强戏剧性,就必须再作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关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结局,《桃花扇》中处理为两人上栖霞山双双入道。这当然不是历史事实,而是孔尚任为肯定正面形象所作的艺术虚构。

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参加复社,是著名的散文作家,曾写信对阉党阮大铖严加斥责。按史实,侯方域在明亡后回商丘老家,于清世祖顺治八年(1651)被迫参加河南乡试(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指出:“侯朝宗之应试,以父在,不得已而敷衍耳。”)中了副榜举人,但没有出仕。至顺治十一年(1654)忧郁病逝,年仅三十七岁。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把侯方域处理成上山入道,目的是为了保持其艺术形象的完整和人格的独立,以便充分肯定复社文人反权奸的爱国志节。对于明末的党祸,孔尚任痛恨阉党,竭力推崇东林人士,《骂筵》折中借李香君之口说:“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而复社是继承东林遗志而组成的进步的文学社团,所以孔尚任在剧中重点突出了侯方域、陈贞慧、吴应箕等复社名士,把他们作为正义的化身来刻画。侯方域是复社的代表人物,他不是士大夫,只是一个尚未入仕的儒生,在与马士英、阮大铖的斗争中,他得到了李香君、卞玉京、苏昆生、柳敬亭、丁继之等市民群众的热情支持。孔尚任在剧中描写的侯、李之情,是在与阉党余孽的共同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一生一旦,侯、李并重,互为表里,缺一不可。表彰李香君就必须维护侯方域。以入道作为悲剧的结局,便是对侯方域作为正面形象的肯定,也是作者潜在的民族意识的一种表现。按:各剧种改编演出《桃花扇》时对结尾各有不同的处理方式,那是改编者为贯彻自己的创作意图而作的变动,当然可以百花齐放。但必须指出,那不是孔尚任原著的构思。1937年冬,戏剧家欧阳予倩先生改编的十一场京剧《桃花扇》,从抗日的政治需要出发,曾把侯方域改写成叛徒汉奸,目的是抨击卖国求荣、投敌变节的无耻之徒。这对于当时推动抗日宣传,揭露汉奸文人的丑恶行径起过积极作用。后又改为话剧演出。1963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即据此拍成电影,结尾处理为侯方域拖了一根降清的大辫子上栖霞山,李香君守节,侯方域降清,成了誓不两立的仇人。因电影的影响十分广泛,在人们的印象中长期以来造成一种误解,误认《桃花扇》中的侯方域是反派角色。所以读者必须分辨清楚,那不是孔尚任原著的面貌;应知晓,《桃花扇》原著中的侯、李都是正面形象。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