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乃是河南许昌人氏 小名“郑三发子”?

2016-09-26 09:38
  • T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唐人著《金陵春梦》在海外出版,宣称蒋介石乃是河南许昌人氏,小名“郑三发子”。

此说一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解铃人”冯英子著文“解铃”,认为“郑三发子”之说“完全不确”。

后来,又有研究者举出“唐人的编造并非空穴来风”,其中的论据和南京还有一定的关系。

“郑三发子”是蒋介石之乳名?

新中国成立初期,唐人(严庆澍的笔名)著《金陵春梦》,第一集叫《郑三发子》,书云:“在下说这本书,要从一个小小的顽童说起,此人姓郑,乳名三发子,河南省许州(今许昌市)西北12华里的河街人氏。清光绪十三年(民元前25年,1887年)10月31日他诞生时,堂上双亲健在,还有两个兄长,大哥名叫郑绍发,比他大7岁,二哥乳名郑二发子,比他大4岁,他父亲克勤克俭,积得十几亩薄田,还附带开了一个磨坊,他母亲长得面目姣好,一手女红干净利落。”

《金陵春梦》接着写郑三发子6岁时光(1892年),许州一带闹了大灾荒,三发子和他娘逃难到开封要饭,被人介绍到“候补道蒋”家——蒋肇聪家,三发子的娘当了奶妈,而这个“蒋老爷”本是浙江奉化县禽孝乡溪口镇人民,中年丧偶,于是娶了三发子的娘王氏作了填房并回到奉化,三发子从此便姓了蒋,自己起了名叫做“宗郑”——“中正”,意思是不忘河南郑氏祖宗云云。由此,作者撰写出了洋洋数万言的“郑三发子”的故事来。

“郑三发子”之说一出,附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郑三发子”之说“完全不确”

“金陵春梦”作者唐人即严庆澍去世后,自认是“郑三发子”的“系铃人”冯英著文《郑三发子》,予以“解铃”:

“1948年底,我应张稚琴先生之邀,同去香港《文汇报》工作,我从上海动身去香港的途中,在船上碰到了张大同先生,三天航程,大家处得很熟。”

“张大同这个人,在国民党军中作过师长,也在东北打过游击,他见多识广,能言善辩,知道国民党内部的传闻轶事也特别多,‘郑三发子’的事情,就是他讲给我听的。”

“后来我在香港办《周末报》,其中有一版叫《人海残渣录》,专登国民党各方面的人物,加以丑化、抨击。在1949年12月31日出版的《周末报》第6版上,我写了一篇《蒋介石身世之谜》,根据张大同提供的材料,第一次刊出蒋在河南老家有三个弟兄,他居第三,因此叫‘郑三发子’。”

“《金陵春梦》的作者严庆澍先生,在香港《大公报》工作,他在书中引用了这个材料,因而‘郑三发子’之名大彰。”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香港办报,敌我壁垒分明,报纸上大打‘宣传战’,彼此互相丑化,是常有之事,但如写成历史,有些是没有根据的,岂不应当慎之慎之。今严庆澍先生已归道山,更正无门。我去年去过奉化,登蒋介石的报本堂,读蒋氏牒谱,始知‘郑三发子’之事,完全不确。”

笔者亦于2008年4月24日,前往浙江奉化溪口调查过此事,当地人都称唐人之说是“无稽之谈”。

郑发与蒋介石关系之谜

不过,友人孙修福先生在《玄武名人史话》中撰有《多棱镜下的蒋介石》,认为“唐人的编造并非空穴来风,最起码时间为1948年和地点是南京水西门附近的糯米巷这两点是对的”。

现将孙文引用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档案中一个叫郑发的河南籍人分别于1946年和1948年给蒋介石写的两封信刊布如下:第一封信写于1946年12月13日,信封写有:“国府官邸蒋主席亲启,本市昇州路糯米巷15号郑发呈。”信件正文:“主席钧鉴:敬禀者。窃郑发62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光绪二十五年,曾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主席系属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不克一晤。至民国十八年秋,并蒙主席召见,因发离家未遇,殊觉怅然。发分别赖京晋谒无门。同学敬请崇安。民人郑发拜启。”

第二封信写于1948年5月23日。信封写有:“总统文官处吴秘书长鼎昌转呈大总统蒋钧启; 南京昇州路糯米巷16号郑缄。”信件正文:“大总统钧鉴:敬禀者。窃发年64岁,原籍河南许昌灵沟镇人。于光绪二十五年,曾在开封郑老师福安馆内求学时与总座同学,别后数十年,始终不克一晤。至民国三十五年,发奔至南京,蒙总统派吴秘书长鼎昌召见,心感莫忘。发今来京,……专呈一函,恳求总座恩准召见,解数十年渴望,幸得一见,感戴之至。肃此,敬请崇安。步兵少校郑发鞠躬。5月23日。”

孙修福先生系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研究员,因此他公示的郑发给蒋介石的两封信我并不质疑。

不过,我要说的是,信中郑发称蒋介石“系属同学”(此事并未得到蒋介石的确认,完全可以认为是郑发的误会),而并非唐人所说“兄弟关系”。因此,仍不足以说明唐人所编的“郑三发子”是客观真实的。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