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雕塑家谈雨花台群雕《英勇就义》创造历程

2016-11-09 16:11 凤凰江苏
  • T大

雨花台烈士群雕

面向北大门的北殉难处就义群雕呈浅赭色,它是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标志。建于1979年,由大小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高10.3米,宽14.2米,厚5.5米,总重量1374吨。总重量约1300吨,是目前我国同类题材花岗岩雕塑之最。

群雕塑造了9个共产党人、革命志士英勇就义前的不屈形象,他们中有戴着镣铐,蔑视敌人的老工人和知识分子,在怒目圆睁的农民,有镇定自若的女干部,有咬着牙齿的小报童,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雕塑家充分发挥石雕艺术语言,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在外在形象,特别是精雕细琢眼神和面部表情,而其他部位则大刀阔斧略虚一些,这种有取有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强烈。整座群雕线条简练粗犷,9位烈士肩并肩昴首挺胸而立的垂直线,和象墙体一样的石块接缝线相互交错,更增加了群雕的整体感。

唐大禧:那是1978年的事情了,当时南京雨花台向全国征集群雕设计稿,那时候广东的雕塑艺术在全国颇具影响力,为了承接这项具有挑战性的大型雕塑工程,广州雕塑院专门组织了一支工作队,进行了小样设计。在全国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广州雕塑院的设计方案群众投票占了绝对优势,成为雨花台英雄群雕像的入选方案。

方案入选后,我和另外几位雕塑家来到南京,在雨花台现场指导施工。我们在南京一待就是三年时间,吴支超老师也是当时参与集体创作的艺术家,还有部队来的指导员童太刚参与做了三年的雕塑,后来转业也成了雕塑家,还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吴支超:这件群雕是集体创作的作品,除了广州雕塑院的几位雕塑家,还有来自上海和南京本地的雕塑家一共十来人。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比较艰苦,但参与这么一件历史性的群雕创作大家都觉得很有荣誉感。

唐大禧:南京市政府对这项工程非常重视,当年广东的方案入选后,全国美协领导蔡若虹、华君武等还亲自到南京审稿,并对广东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群雕高10.3米,宽14.2米,由179块花岗岩石组拼而成。石材从福建泉州采凿,每块重5吨,石材运抵雨花台时,还封闭了道路,确保畅通无阻。到1980年,群雕终于完工,交付雨花台。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