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如雨”一一雨花台历史记忆的传统文化来源
- T大
“雨花台”因佛教而得名
雨花台位于南京中华门外南一公里处,所属区域系丘陵地带,由东中西三岗组成,最高海拔60米,为南京城南隘口,旧有“金陵南大门”之称。
雨花台地区原为长江水道,数万年前,由于地壳变动,江道北移,造成砾石沉积,地质上称为“雨花台层”。其石呈卵形,质含玛瑙,光彩晶莹,纹路旖旎。该地因石而得名,名叫:石子岗、玛瑙岗、聚宝山。
中国古代特别是东晋南朝以来,历史文化是雨花台的第一个历史来源和历史记忆,雨花台因佛教文化而得名。
南朝梁代佛教盛行,梁武帝天监年间,传说高僧云光法师在此岗上设坛讲经说法,虔诚所至,感动佛祖,天降雨花,落地为石,此岗便被称为“雨花台”。
雨花台得了这个瑰奇美丽的名字,便与佛学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的诗句描述了南朝金陵佛寺的盛况,“出了南门尽是寺”,仅雨花台一地,就有永宁寺、道场寺、普德寺、安隐寺、高座寺、能仁寺、天界寺等三十余座寺庙。
历代名刹高僧云集雨花台一带,南京地区最早的寺庙建初寺就在这里,清乾隆时勘定的《元史》就是在天界寺内编修的,朱棣为纪念其母修建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观”。
王安石的《光宅寺》,明代皇甫访的《游普德寺》、《游安隐寺》、《游宝光寺》等作品反映了雨花台的佛教氛围。佛教文化底蕴深厚,寺庙和佛教文化构成雨花台对游人的吸引力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佛文化也融入到了雨花台传统之中。
传统文化与山水文化的融合
千年以来连续不断的中国古代历史中,表现忠义、气节等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也是构成雨花台历史记忆的文化资源。
南宋的《丹阳志》就有文字记载。南朝宋刘义符的《世说新语》中新亭对泣的故事,就发生在南京城南,确是与雨花台只有数步之遥,由此可知,东晋时期雨花台就是士女踏青游玩的去处。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传唱浓郁六朝民歌的长干里就在雨花台脚下,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刻画着雨花台地区人民的细腻生活。
两次辞相、三次为江宁知府的王安石遍寻佳景,“盘互长干有绝径,并包佳丽入江亭。新霜浦淑绵绵净,薄晚林峦往往青”。
明才一子高启、文微明、王世贞、汤显祖等都曾登雨花台吊古怀今。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六下江南三上雨花台,赋诗多首,乾隆十六年的《雨花台》:“崇岗跋马晚春晴,凭览遗台触慨情。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勺秀丽山水构成雨花台的身躯,而杨邦又、文天祥、方孝孺等人的忠义气节则赋予了雨花台灵魂。
1129年金兵入侵建康时,建康府通杨邦又拒不降金,被金兵剖心杀害,杨邦又剖心处为后人凭吊,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之滥筋。以杨邦又为道德楷模的文天祥这样书写情怀:“平生王佐心,世运蹈衰末。齐虏谁复封,楚囚诅当脱。金陵虽怀古,尚友在风烈。褒忠侈遗庙,夫子我先达。”文天祥也以抗元为己任,不为元世祖的高官厚禄所动,以死报国。后人在雨花台建二忠祠,祭祀杨邦又和文天祥。明太祖朱元璋也对杨邦又褒奖有加:“天地正气,古今一人。生而抗节,死不易心。折辱夷虏,扶植人伦。宜加汝封,庙食万春。”
建文四年(l402),燕王朱棣陷南京后,建文帝朱允炊失踪,朱棣命方孝孺草登位诏书,孝孺拒不从,说“头可断,诏不能草”而被碟于市,葬于雨花台东岗东北麓。
忠义是古代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广泛认同的愿望和意志,是朴素的爱国主义和道德正义的集中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节则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是对人的最严苛的考验,是中国人尤其读书人优良精神传统。
雨花台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游人,其中不乏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们的作品丰富了雨花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杨邦又、文天祥、方孝孺等历史人物还为雨花台增添了浓重的色彩,供后人凭吊,二忠祠、方孝孺墓是雨花台较早的思想教育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