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煤炭港:1937年中国守军的撤离逃生地

2016-12-05 09:29
  • T大

煤炭港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

南京下关江边的煤炭港知名度颇高,这里被写入南京史册的有两件大事:一是1937年12月,这里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主要遗址之一;二是保留了“煤炭港中共南京铁路地下党小组旧址”。除此,这里还是南京保卫战失败后,中国守军主要撤离逃生地之一,为正面战场保留了一批持久抗战的中坚力量,值得一写。

煤炭港的历史由来

煤炭港位于鼓楼区老下关江边,南临东炮台街、北接宝塔桥西街和方家营路三岔路口;沥青路面,长300米、宽6米;不长的路面静卧着11股铁道线。其中南面7股,含煤炭专用线、多条货运专用线、轮渡专用线;北面4股,含原和记洋行、原民国油库等企业专用线。

在煤炭港路中段西面,有一段防洪墙,这里原是一条长200多米、宽50多米的通江汊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被填埋)。

1908年,沪宁铁路通车后,这里是下关车站货场的中转站(在煤炭港江边还建有车站货场码头,实行铁路、水运联运);1933年,南京铁路轮渡桥建成通车后,汊河南岸的煤炭专用线,就成了北煤南运至南京的露天卸煤转运场。历经70年历史,许多老南京人都误认为煤炭港的地名,是由此而来。

其实,早在1875年,这里的汊河就是徐州贾汪等四家煤矿装卸港口,名煤炭港。后来,东边的进出口马路也叫做“煤炭港”。1933年,煤炭港江边还建有民国海军码头。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后,不仅轮渡专用线“下岗”,这里的货运和煤运物质也大幅减少; 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几条企业专用线先后停用;2014年南京青奥会前夕,煤炭运输彻底停运;因打造下关滨江风光带,2015年江边路从下关码头北延至宝塔桥西街,原煤炭港路的通道作用也基本丧失,加上路面失修,这里不免显得落寞。

南京守军主要撤离逃生地之一

1937年12月12日,南京保卫战临近尾声,当日17点,守军撤退会议后,各部队不知撤退事宜。因多方面原因,撤退几乎成了溃退。晚8点以后,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罗卓英、刘兴,参谋长周斓等先后赶到煤炭港,登上了停在这里的一艘小火轮,与已上船的长官部三四百名官兵晚10点安全到达浦口。

之后,守卫城北挹江门、下关一线的宋希濂36师,利用手中掌握船只(隐蔽在煤炭港)的便利,到13日晨,在煤炭港分批渡过4000余人至江北。

74军51师306团撤退前,邱维达团长身负重伤昏迷。306团残部一行,抬着邱维达,在团副晏子风的指挥下,于13日凌晨才到达煤炭港附近江边。团部众人忙着找船,煤炭港传来喊声:“51师邱维达团长在哪里?”一群人赶了过去,一艘小火轮(载客300多人)停在离岸200米的江中。当时74军残部大部已过江。师长王耀武听说邱维达身负重伤、306团还未过江,立即派人派船过江找人。

此时,快天亮了,岸边已是人山人海,306团残部和其他部队一部分残兵或游泳或涉水上船,后船离岸30米将邱维达用绳索救起。该船驶向江北脱险。

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第一旅旅长周振强,当晚在紫金山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晚10时才得知撤退消息,即召集会议决定:第三旅旅长马威龙率部随粤军邓龙光部从正面突围; 工兵团团长杨厚灿率部赶到煤炭港、燕子矶之间,准备渡江器材;骑兵团团长王翰卿率部占领煤炭港一线担任掩护; 第一团团长秦士铨(突围中阵亡)率部为后卫,从13日零时从各阵地逐次撤退,到煤炭港、燕子矶一线集中渡江。

周振强于凌晨一时到达煤炭港,见江边混乱,便带领特务营100多人坐镇江边指挥渡江。至中午,他自己才登上一只简陋的木排,下午两时到达八卦洲对面的江北岸。这时,日军舰已突破乌龙山封锁线,敌机、敌舰用机关枪对着从燕子矶至中山码头一线渡江的我官兵疯狂扫射、冲撞,数千官兵在江中惨遭杀戮。教导总队计有4000多人渡江脱险。

这三支部队都曾顽强阻敌

从煤炭港脱围的36师、74军、教导总队都是参加第二次淞沪战役中央军系的劲旅。退守南京后,均被划入南京卫戍军序列。

南京保卫战,36师残部主要防守城北挹江门、下关一线,并作为总预备队,这里没有接敌。其预备2团于12月8日拂晓,在汤水镇岗山—马基山一线阻击日军。全团奋勇拼杀,终因未经正规训练、战斗力不强。2营大部阵亡,一营和三营共伤亡百余人,于当晚奉命后撤。

74军先后参加了湖熟至淳化镇一线、牛首山阻击战,水西门城垣一线、水西门外保卫战,都给日军以重创。12日中午,雨花台失陷。下午,日军用飞机、大炮猛炸中华门,并先后组织两次多方队数百人规模的进攻。守军88师组织敢死队、大刀队与敌血拼,敌第一次进攻被打退,双方均伤亡惨重。日军第二次进攻已冲进了城门,74军306团紧急驰援。邱团长命令一个营堵住城门,两个营与敌拼刺刀。不到半小时,突进城内的鬼子被全歼。

教导总队的主力则防守紫金山各阵地,一部防守光华门、中山门、太平门。顽强阻敌5天,给日军以重创。

南京保卫战之后的抗战中,74军成长为抗日铁军;从煤炭港脱险的罗卓英、邱维达、宋希濂成为抗日名将。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