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日历 | 藏经楼命途多舛,终成孙中山纪念馆
- T大
1987年2月6日,中山陵藏经楼整修装饰,重新布置后辟为孙中山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藏经楼位于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内,在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茫茫林海中,现为孙中山纪念馆,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庙的古典建筑。
孙中山奉安中山陵后,为了收藏孙中山生前物品、展出奉安大典珍贵史料,中国佛教会于抗战前发起募建藏经楼。著名的建筑师卢树森(即卢奉璋)设计了藏经楼,江裕记营造厂承建(一说建业营造厂承建)。
藏经楼于1935年3月动工,次年10月竣工。抗日战争中藏经楼曾遭到严重破坏,1955年修复。十年动乱中再遭劫难。1982年江苏省和南京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将藏经楼按原貌修葺一新,现为是中山陵一处重要的纪念性建筑。
民国时期的藏经楼。
藏经楼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大部分。主楼是一座重檐歇山式宫殿建筑,高达20.8米,长31.8米,宽21.2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屋顶覆绿色琉璃瓦,屋背及屋檐覆黄色琉璃瓦,正脊中央竖有紫铜鎏金法轮华盖,梁、柱、额、枋均饰以彩绘,整座建筑内外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雄伟,极为壮观。
藏经楼大厅内景。
主楼外观分为三层,实际中间还有一层夹楼。原第一层为讲堂,中为大厅,四周为回廊;第二层为静室;第三层阅经室;第四层为藏经库,总面积1600平方米。一楼中部大厅上高悬一座火炬形大吊灯,厅顶部饰有鎏金的八角形莲花藻井,显得豪华宏丽。
在三楼屋檐正中悬有一方直额,上书“藏经楼”三字,黑底金字,由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80年代,藏经楼辟为孙中山纪念馆后,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亲笔题的“孙中山纪念馆”楷书阴刻六个鎏金大字横匾,悬挂在主楼底屋正门上方。
主楼后面是僧房,两侧为长达125米的碑廊,碑文由民国时期14位书法家书写,楷书阴刻15万多字的《三民主义》全文。
1937年,日本侵略者侵占南京后,将主楼、僧房及碑廊付之一炬,主楼用钢筋水泥构造,幸免于难,而碑廊因用砖瓦木结构,当时化为灰烬,仅剩碑廊基础及碑刻。“文革”期间,碑廊、碑刻与藏经楼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战火中幸存的9间碑廊被拆,138块碑刻无一幸免。碑文被铁锤“过堂”无一完好,碑毁字灭,见者无不哀叹。
直到1982年以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先后拨款二百余万元修复主楼、重建碑廊。经专家学者多次研究修复方案和试修,最后确定选字刀法、风格、做法力争与原构件相符,在不准更新、不失原貌的前提下制订能粘接的粘接,能修补的修补的修复方案。
1987年2月南京市政府批准将藏经楼辟为孙中山纪念馆。
1987年2月南京市政府批准将藏经楼辟为孙中山纪念馆,1989年5月30日,孙中山奉安中山陵60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的藏经楼基本恢复了原貌。主楼后方的五间僧房建在中轴线上,僧房后有东西厢房四间,东西碑廊各长125米,左右对称,环绕主楼与僧房。东西碑廊各25间,廊壁镶嵌爱国将领冯玉祥捐献的河南嵩山青石碑138块,碑高1.90米,宽0.9米,碑文为《三民主义》全文,计15.5万余字,都出于国民党元老名家手笔。由苏州吴县石刻艺人唐仲芳带领弟子用了一年半时间完成。由于书写者不同,因此刻出的碑文风格各异。这138块碑刻也成为了近代重要文物。
藏经楼后方的碑廊。
如今的纪念馆保存了孙中山的讲话录音,各种版本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贵史料。
藏经楼前广场还矗立着一尊孙中山先生铜像,这尊铜像是孙中山生前的的日本好友梅屋庄吉1928年赠送的给南京,准备恭放在中山陵墓供人瞻仰。但它的命运也如同藏经楼,多次易址。
1985年3月经市府批准在藏经楼成立孙中山纪念馆,征得各界人士的意见,于3月12日前夕将铜像迁到藏经楼前广场,永供人们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