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翠岗卧大儒,骨鲠千秋立天地正学

2017-03-12 15:43 凤凰江苏
  • T大

雨花台,自古都是写满忠义的慷慨之地!南京雨花台江南第二泉后山,相比于纪念馆前熙熙攘攘的人群,更显古岗清幽。拾级而上,映入眼帘的是牌坊、神道、铜胸像、24块碑,这里便是明代大儒方孝孺之墓。

方孝孺墓文物保护单位说明碑(摄/王满)

“骨鲠千秋”方孝孺

方孝孺,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人。父亲方克勤,是洪武年间的一名奉公守法的官吏,在《明史·循吏》中自有传记。

方孝孺墓(摄/王满)

《明史·方孝孺传》记载:“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作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得意门生,方孝孺深受器重,“日坐一室不出门庭,理趣会于心,虽钟鼓鸣、风雨作不觉也”,人奇其才。

他曾因病卧床,家中粮食断绝。仆人将情况向他报告,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仅进食九次,贫穷困扰何止我家啊!”父亲方克勤因“空印”事获罪而被处死,他扶持灵柩归乡安葬,哀情感动了行路的人们。

方孝孺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俱佳,绝大部分收集在《逊志斋集》中。其文学作品,如《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等,都有其特色。

《明史》说,“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四库全书总目》在评其文章更是“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

方孝孺所撰写的《重刻成化本逊志斋集》收入宁海县文物办库房。该书在宁海一藏家处发现,全套18本,每本书长26.5厘米、宽16.6厘米、厚1厘米,内收集有方孝孺绝大部分的政论文、史论、散文、诗歌等,其文学作品《蚊对》《指喻》《越巫》《鼻对》《吴士》《越车》等皆在其中。

方孝孺墓文物保护单位说明碑(摄/王满)

几百年来,后人对方孝孺的评价是极高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称其“天地正气”;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胡适说他是“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则说他“骨鲠千秋”。观方孝孺一生,其可敬可叹之处甚多。

“十族”殉忠,遗骨流落聚宝山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吴沉、揭框的推荐,被朱元璋召见。他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朱元璋之意。赐宴之时,朱元璋有意叫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结果方孝孺“正之而后坐”。朱元璋对其端庄举止和渊博学问,甚为满意,便有“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并“厚礼遣回乡”。

此后十年,方孝孺在家读书立说。方孝孺后因人争讼受词连,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此时,还是朱元璋救了他,他在名录中见到方孝孺的名字,“特名释放”,后又被举荐,任建文帝的重要谋臣,明史说:“凡国家大事,(建文帝)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又因为别人的推荐被召到宫廷。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任用方孝孺的时候。”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每天给众儒学生员讲学,毫不倦怠。蜀献王朱椿听说方孝孺的贤名,聘请他当世子的教师。他每次见面,就向世子陈说道德。蜀献王以特殊的礼遇表示对他的敬重,把他读书的庐舍命名为“正学”。

1398年,建文帝登基。“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帝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明史·方孝孺传》)无论是天下政事,还是皇帝对文学的疑问都要经过方孝孺之手,可想而知,那时候的方孝孺是多么的有地位,将来肯定在仕途之路越走越高。

方孝孺担任翰林侍讲,在皇帝倚重之下推行新政。次年秋,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方孝孺自然愤慨,“诏檄皆出其手”。经四年作战,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明史记载,大军攻入南京之前,谋士姚广孝已料定方孝孺断不会折节,谏言朱棣无论如何留其性命,否则“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方孝孺墓(摄/王满)

成祖思前想后,终“颔之”。然而军队攻入南京之时,意气风发的朱棣早已无暇其他,见方孝孺“悲恸声彻殿陛”,宁死不肯为之拟一道即位诏书。便引出了一段千古对话。

成祖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

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此朕家事。”

于是,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写下“燕贼篡位”四个字。

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朱棣发怒民:“汝不顾九族乎?”

方孝孺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

朱棣难遏怒火。以族灭相威胁,方孝孺毅然不屈,最终己身惨遭磔刑,九族亲属及门生共873人,均遭屠戮,行刑就达7日之久,称为“灭十族”。共873人,全部处死,行刑就达7日之久。 一时间方孝孺从受人敬仰的宿儒一坠成为无人敢提的“政治禁区”,甚至连收藏方孝孺著作文章也一同论罪致死。友人冒险将其尸骨草草掩埋与南京聚宝门外的山上,荒草萋萋,无人问津。

相传南京明故宫午朝门内丹墀上的血迹石,即为方孝孺鲜血所溅而成。现在,如果雨后看血迹石,血色还鲜红欲滴,闻之似犹有血腥味。

平反入祠,汤显祖、李鸿章重修墓园

直至万历十三年,神宗下诏褒奖建文朝忠臣,赦免方孝孺等殉难者后代五千余人。同时,在南京兴建表忠祠,方孝孺居于次位,仅次于死守宗法祠堂的开国重臣徐达之子徐辉祖(史载朱棣入京师时,徐辉祖守在徐达祠堂之中不予迎接,最终被幽禁致死)。

万历年间方孝孺平反之时,被后世誉为著名剧作家的汤显祖还只是留都南京的一名无足轻重的小官。在聚宝山木末亭下方,汤显祖发现了方孝孺墓葬,修葺、建祠,恢复宿儒荣光,后毁于战火。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再次主持重修,民国江苏省省长韩国钧又重修。

清同治年间,两江总督李鸿章所立明代方正学(孝孺)墓碑,碑右首书“同治五年八月重修”,左首书“署两江总督李鸿章敬题”,碑中刻“明方正学先生之墓”。

李鸿章所立明代方正学(孝孺)墓碑(摄/王满)

“十族殉忠天遗六氏,一抔埋血地接孝陵”。另一通碑为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重修,时任江苏省长韩国钧在方孝孺墓前建立了“天地正气”石牌坊。抗日战争期间遭受战火浩劫,墓碑倒卧在地。

抗战烽火、十年动乱,文革结束后,当人们重又寻回这一处失落的传统精神高地之时,牌坊、祠堂均以荡然无存,只留下两处断裂的石碑,诉说过往。

1999年,雨花台风景区依山就势,在幽静山林之间,欲重现墓园往日风貌。

韩国钧所立“天地正气”石牌坊(摄/王满)

雨花台风景区特请东南大学丁宏伟教授设计修复方孝孺墓,现墓区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铜胸像、24块碑刻组成。

牌坊南侧为墓园神道,两侧设12块书画碑,依次雕刻“明代大儒”、“文学博士”等生平经历,直到“魂归雨花”。

在幽静山林之间,墓园重现往日风貌。在当代雕塑艺术家陈焕章先生所塑方孝孺胸像、当代书法家所历代文人墨客对方孝孺赞语的碑刻之中,寄托着今人对先贤的敬仰,供各地游客凭吊。

2002年在方孝孺遇难600周年之际,方孝孺后人又捐款与雨花台管理局一道重新修整了方孝孺墓。墓前平台、墓碑、墓丘及墓后护壁组成轴线对称式布局,依山就势。

石牌坊高5.05米,神道连接牌坊和墓碑,墓碑高4.2米,著名书法家尉天池手书“明方正学先生之墓”镌刻镏金。墓丘建在原土冢上,下部为直径4.6米的圆柱体,上部为2.1米的半球体,总高达4.5米。墓区全部由青石筑就。环境幽静,树高林密,古柏参天,自成一景。

在一代代士绅文人和地方官员守护修葺下,方孝孺墓经数百年沧桑动乱而幸得留存,一代忠烈方孝孺终得安栖之所。(华贤东)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