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日历 | 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数经沧桑的历史变迁
- T大
苏州享有“人间天堂”美誉,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荟萃,手工艺盛名天下。其中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刻绘精美,色彩绚丽,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又和吴地的民俗民风紧密相连。1979年4月1日,苏州市恢复了具有270多年历史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
明末清初,苏州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工商业的繁荣,市民生活日益富庶,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此期间应运而生。虽不能确切考证它始于何时,但一般认为它出现于明中晚期,兴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这一时期出现了《姑苏阊门图》、《姑苏万年桥》、《三百六十行》等既收了西洋绘画的明暗透视法,又完美地结合了传统中国画元素的高水平年画,画风致细,精工镌印,工艺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太平天国失败,兵火之劫对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毁害极深。19世纪中期以后,战乱频仍,加之石印和胶印彩色年画的兴起,桃花坞木刻年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开始走向农村。几经波折,属于民间艺术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在解放初期仅剩“王荣兴”“朱荣记”和“朱瑞记”等几家老字号年画作坊。这仅存的几家年画作坊后来成为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成立的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全国出现了新年画运动的第一个高潮。苏州市文联对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了调查,并组织散失的年画艺人恢复年画生产,对桃花坞年画进行抢救。但由于年画创作力量不够,桃花坞年画在这一高潮中并没有很多作品留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51年由市文联组织多名苏州著名艺术家以桃花坞木刻形式创作的《太平天国在苏州》组画。在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之下,几家旧年画作坊在1952 至1955 年成立了桃花坞年画生产小组,1956年至1957年成立了桃花坞年画生产合作社,于1958年与苏州工艺美术厂合并为苏州工艺美术厂桃花坞年画工场,1959年至1964年成立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这一期间出现的作品有凌虚的《集体有余》、杨云清的《人民力量大年年庆丰收》、褚铭的《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等,使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各项传统技艺得以继续保留和复兴。
1965年年画社与苏州漆器雕刻厂合并为苏州桃花坞漆器雕刻厂,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套班子。1966年“文革”开始,桃花坞年画被扣上“封建迷信品”的污名,年画销售一蹶不振,更严重到有100多种老版子被毁掉。直到1969年年底,年画社被并入苏州雕刻厂(即漆器、玉器、红木三雕厂),年画全面停产。1974年,在苏州天库前55 号,苏州民间工艺厂内桃花坞木刻年画小组终于获得重组,主要有王祖德、刘振夏、温尚光等艺术家参与。
同年,这三人合作创作的《风华正茂》组画,在1976年10月参加了“全国美术展览会”,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5年桃花坞木刻年画小组搬至市文化局,并更名为文艺创作组;1977年被并入苏州市群众艺术馆。1978年又搬迁至拙政园边的国画馆。
1976 年“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全国的文化艺术得到复苏,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终于在1979年3月得到恢复。同年7月,市文联和工艺局共同成立了工艺美术研究会,会长段东战。这一阶段年画社力量壮大,人员充沛,获奖连连。年画社创作室除了原先的杨云清、凌虚、王祖德、刘正下、温尚光、苏起峰等人,又先后加入了张晓飞、劳思、潘裕钰、周伟明、庄素、段文海等艺术家,刻版艺人有叶金生、叶宝芬、卢平、顾志军、王景萍、孔建华等,印制艺人有房志达、王丽萍、单礼芳、邹保基等。这一阶段新年画作品产量多且深受社会好评。如王祖德、庄素、张晓飞、劳思、杨云清、潘裕钰等创作的《水乡新貌》组画获轻工部优秀创作奖、江苏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张晓飞的《比绣艺》获第三届全国年画展三等奖、《水乡四季图》组画获第四届全国年画展二等奖;段文海的《盘门喜庆》入选第四届全国年画展;苏起峰的《大闹天宫》(图1)、劳思的《全福》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等。为进一步扩大桃花坞年画的影响,这一阶段举办了多次年画展览。
1980年3月,在苏州、天津、潍坊巡回举办了“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县杨家埠民间木版年画联展”;1983年在意大利举办了“中国桃花坞年画展”;1984年3月在日本举办了“中国苏州年画展”;1985年在香港举办了“苏州桃花坞年画展”。据资料记载,桃花坞年画还去卢森堡、比利时、荷兰等地进行了展览,这些展览把桃花坞年画推向了世界。
1985年年画社并入艺石斋。随着技术发展,胶印年画逐渐取代了传统木刻年画,即便还有很多新年画获得全国大奖,如张晓飞的《水乡元宵》、段文海的《水乡军民抗洪图》分别获第五届全国年画展一等奖、二等奖;段文海的《植树图》获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优秀奖;劳思的《童年乐事——体育篇》入选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等,但并不能挽救木刻年画衰败的颓势。
到了90年代后期,受到盗版年画的冲击,胶版年画也奄奄一息。到了20世纪末,年画社员工已寥寥无几。在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下,2001年9月,苏州市人民政府作出了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整体划转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决定,并在资金、政策上给与扶持与资助,首次在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保护机制上作了探索。
2002年5月,以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新址落成为标志,年画社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03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2006年,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画社自划转至学校后,学院与年画社共同致力于桃花坞木刻年画文献系统的整理研究、新传人培养和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并进行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推广等方面工作。
自2002年9月起,学院利用工艺美术教育的优势资源,通过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遴选优秀学生进入“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以学院式教育与老师傅言传身教相结合、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聘请桃花坞木版年画国家级印务传人房志达、省级刻制传人叶宝芬开设大师工作室,培养具有传承与创新能力的“新传人”。研修班已经举办了六届,共培养23名学员,现大多都活跃在各级文化单位。2007年,学院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1月,由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在职与退休人员组成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社友会成立,社友会将全面贯彻“桃花坞木刻年画非物质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精神,从事木刻年画及传承创新的研究、宣传、教育、推广、培训、开发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