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日历 | 沧桑静海寺:钟名警示意味深
- T大
(南京静海寺)
1997年6月1日,南京各界群众聚集在割让香港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议定地——静海寺,隆重举行“警世钟”落成典礼。
四海静波建古寺
静海寺,位于南京城仪凤门外,建于明永乐年间,北倚狮子山,东接天妃宫,西临护城河,为明成祖朱棣为褒奖郑和航海的功德下令敕建的皇家寺院,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以及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历史遗存之一。寺名取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明清时规模宏大,占地约两万平方米,崇殿耸翠,飞阁翔丹,盈视饱览,宏丽壮观。
初建时即有大雄宝殿和天王、正佛、观音、伽蓝、轮藏、弥勒、祖师等殿宇,还有潮音阁、钟楼、井亭、华严楼、玩咸亭等建筑共80度楹,为供奉郑和从异域带回的罗汉画像、佛牙、玉玩等物品,和奇花异木的活株而敕建。
十六世纪中叶,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游历天下,曾在静海寺考察海外药材,如乳香、没药、血竭等。号称“金陵律寺之冠”、“金陵八大寺之最”的静海寺,此时可谓名垂青史,殊荣非常。
《南京条约》议约地
(扩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碑记)
1840年6月,英国殖民者为保护肮脏的鸦片走私,对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爱国军民给了侵略者以迎头痛击,而道光皇帝却举棋不定,一味求和。英军为达到逼中国割地、赔款、通商的无理要求,于1842年6月从浙江沿海北犯。8月10日由英国全权公使亨利·璞鼎查和海军司令巴加率领的万余名侵略军,乘坐70余艘舰船,侵入南京下关仪凤门外的草鞋峡一带。隆隆炮声划破宁静的江面,璞鼎查采用武力威胁与谈判,一面派人上岸骚扰、抢夺百姓,架设大炮,扬言由中山攻击太平门,另一面表示可谈判解决问题。
在英国侵略者的武力威逼下,道光皇帝委任杭州将军耆英、乍浦副都统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前往南京谈判。谈判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8月12日至19日,双方参加谈判的代表级别较低,12日上午,中方代表盛京佐领塔芬布、张喜与陈志刚先赴江边英舰会晤,英方马礼逊、罗伯聃、巴夏礼接待。在船上坐定后,马礼逊称“天气炎热,船上坐的地方窄狭,诸多不便,离这里不远有一静海寺,不如到寺中议事”。张喜回答“静海寺内恐不洁净”,罗伯聃称“庙中不洁净,无非是灰尘,吩咐和尚打扫打扫就是了”。后来连续三日在寺内进行会谈。
谈判的第二阶段为8月20日至29日。29日,耆英、牛鉴等登上停在下关江面的英军“康华丽”号军舰,在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上签字。条约规定将香港割让给英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并赔款2100万两白银。9月6日,光绪帝批准条约。《南京条约》是外国侵略者套在中华民族头上的沉重枷锁,严重损害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西方资本主义强国进而奴役中国打开门户。
条约签订后,耆英、伊里布竟在静海寺内杀猪宰羊,摆下酒宴,犒劳英军,还为守护军舰的英军送去酒食“慰劳”。静海寺成为中华民族遭受奇耻大辱的历史见证。
历经沧桑迎回归
(庆回归10年千余市民静海寺敲钟)
此后的百年间,静海寺几经沧桑。清咸丰年间和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期间惨遭兵乱,大殿建筑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堆残垣断壁和几间残破的僧房。静海寺的兴废,无言地诉说着中华民族百年来的蒙受的屈辱。静海寺历经灾难与战火,解放之后仅乘偏殿数间。1987年在旧址复建628平方米的仿明建筑,称为“古静海寺旧址”,1990年被辟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为了迎接香港回归,1996年底,进行了扩建,使陈列馆的占地总面积达到2800平方米。整体建筑具有江南园林风格,古朴典雅。举世闻名的明城墙依伴着狮子山蜿蜒而过,像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静海寺恰似画面上独特的一景。
1997年6月1日,省暨南京市在静海寺举行警示钟落成典礼。
警示钟钟体高1.842米,意在让世人牢记丧权辱国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于1842年在静海寺胁迫议定;钟顶有一高7.1厘米火球,寓意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钟的肩部铸有12只和平鸽,它象征着12亿中国人民永远热爱和平;钟裙之上是两条龙,它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象征着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二龙之间是南京市的市花——一朵盛开的梅花,它是钟的撞击点,撞击这里,雄浑的钟声在静海寺上空久久回响;一道回纹环绕钟体,寓意着香港与祖国割不断的血脉情缘,尽写亿万人民喜庆香港回归之情;钟的背面镌有著名书法家武中奇题写的千古训条“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钟体的正面铭刻着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所题"警世钟"三个大字,赫然醒目;钟的两侧用魏体竖排着572个字的铭文,它记述了从《南京条约》胁迫签定到97香港回归祖国这段沧桑历史。
1997年6月30日夜,各界代表聚集于静海寺警世钟前,庆祝香港回归。零点到来,钟声响起,人群沸腾,静海寺共撞响警世钟155响,以纪念香港割让155年之后回归祖国。首先撞响警世钟的是林则徐六世孙林纲和邓廷桢六世孙邓源,林纲感叹道:"今天,九泉下的先祖定能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