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国家地理》曾记录南京影像 明孝陵神道显荒僻

2017-07-07 09:16
  • T大

游客向明孝陵大象扔石子儿。 

明孝陵神道上的骑牛人。 

这几天,一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的南京美图刷爆了朋友圈。其实,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就发表过一组珍贵的南京老照片,为后人留下了民国南京的珍贵影像记录。记者搜集了这套照片,采访老照片收藏家,揭秘背后的故事。

《国家地理》派摄影师来南京

如果问你,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杂志是哪一本,相信很多人都会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其正式名字应该是《国家地理》。

《国家地理》,1888年10月开始由美国国家地理协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出版。其象征是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文章; 其印刷和图片之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即已开始使用一些当时罕见的彩色照片。

记者此前发现,有一些流传很广的民国时期南京老照片,正是来自《国家地理》。循着这个线索,记者作了一番探寻。南京老照片收藏家杨先生告诉记者,《国家地理》的确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派摄影师来到南京,拍摄了一组照片,最后发表出来的大概有十六七张的样子。

游客为何朝大象抛石子儿

通过老照片收藏爱好者的帮助,记者搜集到了这套照片。这些照片,视角和一般民国南京老照片有明显不同,反映了《国家地理》摄影师高超的水准。

记者看到,这组照片大部分表现南京的街景。一张照片表现的是南京街头一家牛奶售卖点,墙上广告有中文有英文,很洋气。牛奶来自“复兴牧场”。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语言习惯,是将”牛奶”称为“牛乳”,文绉绉的。

另一张街景照片,显示当时南京街头已经有了先进的交通工具——公共汽车,和迎面而来的人力黄包车相比,公共汽车方便快捷很多。收藏家推测,此图拍摄于太平路,也就是如今太平南路的前身。

《国家地理》的外籍摄影师显然对南京的市井风情非常感兴趣,频频记录他们眼中的“异域风情”。这些照片中,有香火缭绕的寺庙、卖面条的小店、街头油条摊子、随风飘荡的街头招幌等。

明孝陵、莫愁湖这些南京景点,在当时也是游人必去的名胜古迹。《国家地理》摄影师的镜头中,从莫愁湖曾公祠的窗户远眺紫金山,距离似乎非常近。明孝陵的神道,远比现在荒僻,有农人骑着水牛从田间归来。

另一张明孝陵老照片更有趣,一游客正将石子儿抛上明孝陵石头大象的背部,可以看到,大象的背部积起了厚厚一堆石子儿。杨先生告诉记者,很多老照片里,明孝陵石象背部都有一层石子,这是当时人们的一种习惯,他们认为,将石子儿抛上大象背部,而且不落下,能够保佑全家幸福安康。

一张照片透露具体拍摄时间

上世纪三十年代,时尚摩登的气息已经吹入古城南京。这组照片中最洋气的一张,是南京的商店橱窗,三个模特,两个中国的一个西洋的,身着新潮服装,要不是有图片说明,你会误以为这是上海的商店橱窗。另一张照片,是当时南京的一家加油站,荷兰壳牌公司的,加油站外形是中式小亭子。专家告诉记者,当时南京有多座这样的加油站,其中有一个还保存下来了,位于中山门外的卫桥。

这组照片中,有一张透露了具体拍摄时间。照片英文标注为“一堆日军飞机的残骸在第一公园展出”,第一公园在如今公园路附近。杨先生介绍,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8月中旬,日军飞机开始轰炸南京。驻守在南京的中国空军高炮部队奋起还击,多次击落日军飞机。有史料记载,中国军队将击落的日军飞机残骸,拖到南京第一公园对外展出,向民众宣传抗战战绩,呼吁加强防空意识。

“由这张照片可以推断,这组照片拍摄于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之前,距今整整八十年。《国家地理》摄影师记录的,不仅是民国南京影像,而且是南京沦陷之前的城市和平景象,这与日军占领南京后,整个城市成为废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先生说。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