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折扇趣事多 唐伯虎被要求在扇面画百只骆驼

2017-07-21 09:15
  • T大

金陵折扇

南京,正当三伏,烈日炎炎,椅席炙手,热不可耐。有记载以来,南京历史上最热的一天是1934年7月13日,高达43摄氏度。南京35℃以上高温时间最长的是2010年,长达22天。

据说宋代诗人戴复古某年盛夏正在南京,大汗淋漓,酷暑难挡,写下“天地一大窑,阳碳烹六月(夏历)”的诗句。而梅尧臣则写出“燥者欲出火,液者欲流膏,飞鸟厌其羽,走兽厌其毛。”如干柴烈火般的闹骚之言。

此时,持一蒲扇,携一躺椅,挑一阴凉处,沐着绿荫,听着蝉声,品读诗书,安神定心,宁静致远,岂不悠哉?

扇子的渊源可上溯到虞舜时代

以扇消暑,古来有之。宋代朱翌有诗云:“宫纱蜂趁梅,宝扇鸾开翅。数摺聚清风,一捻生秋意。”

中国扇子的渊源可上溯到远古的虞舜时代,史料中有“舜始造扇”的记载。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殷周时期已出现了一种“翟扇”,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做成的,固有“羽扇”之说。我们现在看来,古时大多数的扇子是用芦苇编制。起初不是为消暑,而是作为皇家贵胄的礼仪之具,所以又叫“仪仗扇”。秦汉以后,扇子主要用于纳凉,并逐渐走向民间,成为降温驱热的主要用具。

我国古代扇子的种类繁多,五花八门,但真正被行家所垂青的还是折扇和团扇。而金陵折扇则是其中的上乘佳品。

学子们以购得金陵折扇为荣

明初,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登上皇位以后,十分欣赏南京的折扇。他发现这折扇舒展自如,灵巧美观,携带方便。于是下诏“命工如式为之”,并加以改造。从此,折扇便“自内传出,逐遍天下”,使宫廷和民间,使用折扇,成为习俗。

自明以后,折扇便达到鼎盛时期。南京是科举之地。每年大量学子齐聚金陵。科考期间,学子们以购得金陵折扇为荣。常在扇面题诗作画,或自行收藏,或馈赠亲友。因而秦淮河一带形成金陵折扇的集散地,至今乃保留“扇骨营”这一地名。

金陵折扇主要由南京栖霞、龙潭一带农民生产、经销。一开始,扇骨是用竹篾制作,后来为满足文人学子和达官贵人的需要,有的制扇名师便用象牙、玳瑁、紫檀木等贵重材料制成扇骨,用花纹清晰的锦料宣纸做成扇面,并不断精缕细雕,改进工艺,使折扇气韵丰沛,魅力无穷。

康熙赐折扇实为权责之情

康熙57年,老皇帝已逾杖国之年。一天,他到翰林院休息,看见一位自负清高,而又喜欢舞文弄墨的中年编修正在把他随手搁在桌上的空白折扇上书写王之焕的凉州词,而其中“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却遗漏了。皇帝凑过来一看,便道:“书法尚可,只是遗漏了个‘间’字。”这翰林却灵机一动,巧言辩舌道:“卑职录的不是凉州词,而是一段长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康熙十分恼怒,但转念一想,这位编修,虽然轻狂,但反应机敏,还是可塑之才,将来还需他们牧民施政。便提笔在这折扇上写诗一首:“旧日讲筵剩几人,徒伤老朽并君臣。早生壮志哀几许,诸事灰心赖逼真。求简逡巡多恍惚,遇烦留滞累精神。年来词赋荒疏久,觅句深惭笔有尘”并把折扇赐给了这编修。此诗名为“叹岁月不居”,明为伤形骸頽,实为权责之情,在当时士大夫中广为流转。

古往今来折扇留下许多佳话轶事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雅士,丹青高手,梨园名伶与尺盈折扇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其中也留下了许多佳话轶事。

东坡先生在钱塘为官时,有人来告状,说某人欠钱不还。某人答道,自己以制扇为生。近来因老父去世,天寒地动,扇子生意不好,故暂时无力还欠。东坡听说,便叫人把这人的扇子拿过二十把来,随手涂画书写。完工后,便叫这人拿出去卖。此人刚出府衙,市人皆以高出原价数倍的价格,争相竞购,一下子便卖光了。这人还清欠款,喜极而泣。

明代大画家唐伯虎是画扇面的高手。一天,有位朋友想为难这位大师,要求他在尺余扇面上画上100只骆驼。唐伯虎提笔先画了一片沙漠,沙漠中间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山下林木茂盛,山路曲折。接着唐伯虎在山的左侧,画了一只骆驼后半身,又在山的右侧画上一只骆驼的前半身。朋友问到:“100只骆驼在那儿?”唐伯虎笑了笑,提笔又在扇面上题诗一首:“百只骆驼绕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驼露尾不见头,头驼露头出山沟。”见此妙诗,朋友们齐声称赞。

齐白石大师喜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一家照相馆里挂着他的一张照片,但见大师反穿狐皮马褂,手持一把展开的折扇,扇面上是他亲笔题诗:“挥扇可以消暑,着裘可以御寒,二者均须日日防,任世人笑我癫狂。”寥寥数语,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讽刺刻画得淋漓尽致。

金陵折扇,怀袖雅物。携一柄折扇,听几则趣闻,让我们在炎炎夏日里,撷几许儒雅之气,觅几丝秋意凉风。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