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日历 | 莫作寻常黹绣看:缂丝的前世今生

2017-08-01 13:44
  • T大

缂丝作品《花叶蝴蝶图》

1990年8月4日,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揭晓,吴县缂丝厂“东山织宝”获珍品金杯奖;蠡口缂丝腰带获地方独特特产品奖;黄桥缂丝厂的闪光闪银丝腰带获优秀新产品希望杯奖。

缂丝又称刻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这是一种经彩纬显现花纹,形成花纹边界,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缂丝技艺在宋代以后不断发展,至清代缂丝业中心已移至苏州一带,所用彩色纬丝多达6000种颜色,采用缂丝法临摹的名人书画,工艺精湛、形象逼真。缂丝制品至今仍然被作为高级工艺品生产、收藏。苏州缂丝画也与杭州丝织画、永春纸织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

工艺考究

缂丝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而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缂丝其实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这是一种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回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纬丝按照预先描绘的图案,各色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图案色彩分别挖织,使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呈现一些断痕,类似刀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通经断纬”的织法。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视之,如雕镂之像”。旧时刻丝著录所说的“通经断纬”,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纹,正反两面如一。

源远流长

据日本学者藤井守一先生研究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左右)就已存在,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1973年,在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的一件十分珍贵的缂丝腰带,中国的考古学家考证是公元7世纪的舞俑腰带,就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件缂丝实物。缂丝起源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从传世的实物来看,早在中国汉魏之间就有了。

唐代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故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强了装饰效果。

北宋的缂丝前承唐代,但花纹更为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至北宋晚期,受皇帝的趣味和宫廷院画的影响,缂丝从实用和较单纯的装饰领域脱窠而出,转向层次较高的欣赏性艺术品的制作。在北宋与南宋的更替之时,随着政治中心和经济的转移,缂丝也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南方苏杭一带,故有“北有定州,南有松江”。

宋朝缂丝《宋徽宗花卉》

南宋时,缂丝作品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尤以朱氏的技法最佳,使得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宋徽宗赵佶对她极为推崇,在她的织品《碧桃蝶雀图》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可谓达到了中国古代缂丝艺术发展的第一次高峰。靖康以后,随着迁都,很多名工巧匠也被带到了南方,缂丝就在这个时期开始,在松江、苏州一带流行并得到发展。

明代,朝廷力倡节俭,规定缂丝只许用作敕制和诰命,故缂丝产量甚少。但宣德朝后,随着国力的富强,禁令渐弛,织造日多,并重新摹缂名人书画。缂丝生产被皇室垄断,技艺的装饰意味就显得尤为浓厚了,创造出凤尾戗和双子母戗等新的技法,甚至在纬线中掺合了孔雀的翎毛等珍贵材质显示皇家风范。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服饰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刻,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小型作坊之间的经济竞争,高档面料也在不段尝试新的方法,质地也越发的柔软,“明缂丝”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此时江南缂丝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当时,苏州齐门外陆慕镇已有一批艺人,从事缂丝织造。

缂丝龙袍

明代缂丝最大的特点,一是御用缂丝,进献朝廷,制作皇帝的龙袍。北京十三陵地下宫殿出土的皇帝龙袍就是一例。二是把写实与装饰相结合,内容有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等,以小幅册页为主,富有装饰性;尤其缂织人物,前所未有,可称得上一大创举。

时至晚清,随着国势衰弱,中国近代战乱不断,缂丝工业出现了濒临绝种的状态,缂丝粗劣之作充斥于市,即便宫廷所用之物也罕有精品。

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丝作品《灵仙寿桃》

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品中的精华,在明清两代为帝王御用,为皇室所垄断。与其它的丝绸工艺品相比,缂丝具备了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它不但可以用作鉴赏收藏,实用性也非常强,由于缂丝使用特殊的工艺制成,它还可以用来制作成服饰、手卷等制品。缂丝的强度远远高于任何的丝绸类工艺品,历代存留至今的丝绸艺术品,属缂丝保存的最为完好。

缂丝工艺极为精湛,在唐代已登峰造极了。一幅上等宫廷缂丝作品,已能使用上纯金线,纯银线,孔雀羽毛等多种名贵的材质进行交汇缂织,再配以部分的手工刺绣,整幅作品雍容华贵,巧夺天工。缂织的技艺在刺绣及织锦工艺品中已达顶峰,没有什么可超越的技艺空间了。

2004年,缂丝作品《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曾在中国嘉德的春拍中创出3575万元的高价。而2006年,一幅《清康熙御用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大屏风》更是以8050万元的天价成交。

相对其它艺术品来说,缂丝的庸品极少。因为仿制实在是太难了。要造假缂丝作品,成本和难度比任何工艺品要大得多。仅一方巾大小的上等作品,就包含上千种渐进色,需高级技师耗费数月的时间方可完工。技术的含金量,复杂的工艺流程,要求极高的工艺环境加上此等绝活后继乏人,使得缂丝的价值正扶摇直上。

后继乏人

缂丝大师王金山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缂丝生产面临了诸多困境:劳动力成本增加、生产急剧萎缩,绝大部分从业者被迫改行。现在,从事缂丝行业的技师已是寥寥,且多已近迟暮之年。 

缂丝技艺耗时、又考验功力,没有耐心和长期的积淀,无法成就高超技艺。当前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能耐得住寂寞和枯燥,保持一颗守艺心的人着实不多,缂丝技艺断层现象非常严重,上一代缂丝人大多已有五六十岁,而当前培养的年轻缂丝人才也仅有十八九岁,三四十岁的缂丝人基本没有。

对于缂丝技艺后继乏人的现状,不少企业、机构也在通过各种方式改变目前的窘境。河北定州王氏缂丝艺术馆目前已与河北科技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冀中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以及特殊教育中心合作,让定州缂丝工艺步入校园,给缂丝这一传统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缂丝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王金山说:“还是要靠政府扶持,要给年轻人一些保障,至少基本生活要保证,否则没人能定下心来学缂丝。同时通过书籍收集、整理,总结缂丝技艺的文字也非常重要。最为关键的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给予缂丝以创新。”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