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民间不乏金石高手,他们能独辟蹊径,融微雕、篆刻于一体。姑苏区平江街道新湘苑社区居民潘裕果算得上这方面的一位“奇才”。潘裕果出生于古城的一个书香名门——潘氏家族,是清嘉庆年间“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裔。潘裕果从小就喜爱书法绘画。年长后金石治印又引起了他的兴趣。沉醉于篆刻的方寸之地,潘裕果感觉这片世界是如此广博精深,一刀一刻的枯燥单调在他眼里也变得意趣盎然起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潘裕果见识到了微雕篆刻艺术,一种在通常以毫米计的材质上雕与刻的金石艺术,新奇感顿生。
1989年,42岁的潘裕果作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决定:放弃在手表厂的工作,回家专心致志地研习微雕篆刻。 微雕篆刻最难之处在于材质太过细微。在以毫米计算的小石块上,刀过即被粉尘湮没痕迹,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刻错一字,也不可能看一字刻一字,故得使章法、篆法和刀法笔意达到完美的统一。利用材质的色彩和纹理,配以相应的山水、花鸟、人物,融金石书画于一炉则是更高的艺术境界了。虽然自幼习刻,基本功很好,但夹上特制的眼镜,在显微镜下挥弄刻刀,还是让当时已人过中年的潘裕果感到了吃力。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一刀一刻间,七个寒暑春秋悄然逝去,潘裕果记得,第一个“拿得出手”的作品是一枚长3厘米,底见方3毫米的象牙名字印章。此后的潘裕果迎来了艺术创作的黄金期,在微雕篆刻界里名声日隆。在数不清的作品中,他最为得意的是为“第五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赶刻的一件“孙子兵法十三篇”。这部微刻作品,在火柴盒大小的象牙片上刻了7000多字的13篇全文。在10倍显微镜下观看,刻写的行楷字雄稳遒劲,清丽娟秀,当时让与会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惊叹不已。
这只石质茶壶仅有一粒绿豆大小,照样能装水。
顺手的篆刻刀具全部自己动手制作。
在“坚持坚持再坚持”的自我鼓励中,老潘的微刻技艺日渐炉火纯青。
除了微刻,老潘还练就了改造工具设备的本领。
家中的阳台已成为老潘的工作间。
陪伴了老潘42年的老式显微镜至今仍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