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国宝,良渚文字
- T大
从2007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良渚古城迄今,已有十一个年头了。到2018年,尘封地下5000多年,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内考古发掘持续推进,长江中下游邦国文明形成的过程逐渐清晰。良渚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核心的成果。良渚古城遗址已在今年1月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刘洋今年2月13日就良渚申遗接受记者采访,他说道:“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评估报告,将直接影响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最终结果。文本的提交仅仅意味着正式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官方程序,接下来必须接受严格的审查。”良渚申遗项目任重道远,今后还有很多路要走。
从官方公布的考古文献来看,迄今还没有公布过发掘到完整的良渚文字,这不得不说令人遗憾。最早发现良渚文字是在1936年,发现人施昕更当时年仅25岁,从1936年12月----1937年3月,考古发掘共进行了三次,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从科学发掘的角度确认了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存。撰写出考古发掘报告《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施昕更公布了五个陶器上的“刻划符”:
2003年至2006年考古学家在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发现的原始刻画符号,古文字研究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原始文字,出土的两件石钺上的原始文字除正面的6个字笔痕较浅,风格略有不同外,其余字刻的方法基本一致,说明其刻字方式和笔顺较为规范,是较为成熟且初具系统的文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古文献室主任刘少刚研究员指出,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之前肯定有文字,这一判断已多有证明。“原始文字”与正式文字之间是有差别的。这些“原始文字”是否为正式的文字有待进一步研究。他说,文字能否被称为正式文字,关键因素之一是几个字符放在一起能否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单独的符号所不能完成的。
上图为出土的两件石钺
然而客观事实是:当今在民间收藏者手中存有相当数量刻有良渚文化特征神人兽面纹的兽骨、玉器等器物,其上面有少则几个,多者由数百个文字组成的成篇文章。而这些流散在民间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器物,却始终得不到国家层面考古或文字专家的认可。笔者求教过曾参加良渚遗址考古的专家,他接过一个玉琮反复在手里观察,然后说:在他们考古研究所挖掘出来的良渚古玉颜色没有这样颜色的,因而是仿造的,而他却不知道出土古玉大多都有绺裂、沁色、包浆的特征,沁色多种是非常正常的;又求教过国内有名的古文字专家,回答说:国家在良渚遗址考古都没有发现良渚文字,因此民间的良渚文字都是现代人伪造的,令人啼笑皆非、扼腕不已。
上图为一脊柱动物的下颌骨,长40.1CM、宽23.2CM、厚3CM,六颗牙齿皆能摇动且不能拔出,正反刻有良渚神人兽面纹图案(6.5*4.5CM见方)各一枚,共82个文字。
上图为良渚碑局部照片高135CM 碑座宽66CM 重约200公斤
以上良渚碑正面文字(临摹)
以上良渚碑反面文字(临摹)
笔者就自己收藏多年的良渚神人兽面纹碑简单介绍如下:
良渚碑分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合而成。碑总高135厘米,碑身高80公分宽62公分,碑座总宽66公分,重量约200公斤,全碑部分地方有细细裂纹,沁色均匀斑斓,个别处呈现原石的本色为绿色,材质是玉石无疑。包浆平滑自然,用手抚摸碑上文字和图案,感觉刻痕极为浅薄。碑首呈人首形状,正反面刻有神人兽面纹。碑身正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相悖方向鸟首向外的小鸟,上方有以神人兽面纹为圆心三鸟旋转图案,中下部浅刻有19列11行209个连贯文字,下部刻有一人坐在船中央,头顶月亮,远处还有似太阳出海之景象,左右下角分别有2人作舞蹈姿态图案。碑身反面从上往下四分之三部分纵列4个凹槽,分5列,中间一列排列5个规整的神人兽面纹图案,其余4列每列刻有17个简易神人兽面纹图案。下部四分之一处当中有一人面图案,左部有9行17列153个文字,右部有9行16列144个文字,正反两面共506个文字,皆整齐规范、纵横划一。
2015年1月14日,本人携带良渚碑506字的拓片到国家博物馆,我向接待领导表示如能确认是良渚文物,愿意无偿将良渚碑捐献给国博。对方首先表示感谢,但如要国博馆收下,必须有5位以上的专家全票通过。我表示自己没有能力找到5个专家,对方最终表示不接受捐赠。
英国大英博物馆目前拥有1300多万件藏品,是我国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180多万件藏品的七倍之多。该馆有三大镇馆之宝:1、埃及罗塞塔石碑2、古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埃尔金大理石雕塑3、女史箴图,而女史箴图是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1903年被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埃及罗塞塔石碑是拿破仑在埃及溃败后被英国获得,高1.14米,宽0.73 米,是公元前196年的大理石石碑,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分别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2010年8月,由良渚博物院专家编撰出版了《良渚文化》丛书,书中就良渚文化的最早年限定在5300年前,结束年代分4500、4300、4000年三种观点。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闻名于世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是公元前1792-前1750年之物,按良渚文化最低年代计算,良渚碑的历史早于罗塞塔石碑1800年、早于汉莫拉比法典石碑200年。
我国学者易中天提出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的观点,根据是考古专家对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进行的碳14检测,应该说有其理论依据,但有二点他疏忽了,第一,我国的疆土辽阔,谁都不能说现有的考古文献就是中华远古历史文明的全部,第二,流散于社会民间的器物国家相关部门还没有真正调查登记过,不能肯定民间没有高古文物,因此易中天的断言是极其轻率和缺乏说服力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有5000年以上的文明史,如今中国的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中国文明史却只有3700年,如被世界各国广为传播,后果堪忧。
多年来,由于诸多的原因,我们的专家学者对器物的新老都缺少相应的鉴定知识,只认可国家田野考古出土或国有博物馆的器物,而对已出土流散于世的不论历史文化价值有多大,基本都予以全盘否定,这是让人极其痛心之事,其结果就是众多的带有中华民族文明文化信息的物证不为世界所知乃至被毁坏湮灭,甚至漂洋过海流入异国他乡,而出现这种状况是完全不应该的,即对不起创造中华文明的列祖列宗,又对不起子孙后代。
若藏于民间的良渚器物上文字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研究论证属实,则将把我国文字历史向前推进1000多年,更将为正在进行的良渚申遗项目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物证--良渚文字!良渚神人兽面纹玉碑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远胜于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罗塞塔碑及罗浮宫的汉穆拉比法典碑,此碑的最终归属存放地点必定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让世界各国人民重新刮目认识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习总书记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16字方针。要让藏于祖国山河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增强文化自信力,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国家文物局长刘玉珠也在去年1月1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说明:我国民间的藏品是国有博物馆的数十倍,同样是中华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愿全社会一致共同努力,提高对文物的认识和鉴定水平,真正让难以计数的中华文物走出民间并得到有效保护,亮相在国内博物馆传给后世,让华夏5000多年文明的物证--文物,傲视于世界各大博物馆之林。(作者:徐苏安)
(免责声明:本文章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苏州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