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山西五台山,相距一千多公里,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乘飞机和大巴四个小时就能到达。然而,有一群人,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栉风沐雨,餐风露宿,通过步行的方式走到目的地。4月28日,三位法师、十八位居士,从南京六合长芦禅寺出发,向千里之外的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进发。(文/林景怡 摄/胡潇)
年纪还不到四十岁的妙求法师是长芦禅寺的住持,也是这次行脚的发起者。今年是他出家的第十个年头,也是他第四次行脚前往五台山。在第一次与师兄两人行脚到达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后,他就感觉到无限的欢喜,当下就发愿每年都要来五台山一次,并且每三年行脚一次。在出家之前,他是一名毕业于东南大学的工科生,有一份在外企的工作。在学佛三年之后,他于2008年正式出家。“并非如大家想象的那样,因为经历了什么重大打击而舍弃尘世。如果真的需要下很大决心去出家,那么说明你没有真正放下。“妙求法师经常被问到为何会出家,他往往这么回答。(文/林景怡 摄/胡潇)
长芦禅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由于原址在江边,而且屡经战乱,遭遇过数次损毁。如今位于太子山公园内的长芦禅寺已是第十次重建的新址。妙求法师正是在2010年受师父命来到此处担任寺庙重建工作。(文/林景怡 摄/胡潇)
长芦禅寺旧址,现位于南京化工职业技校长芦校区内。(文/林景怡 摄/胡潇)
心智法师并非常驻长芦禅寺的僧人,他平时在九华山的山洞中修行。这次他前来长芦寺,是为了与妙求法师一起行脚前往五台山。心智法师腿部有疾,跪拜时都会感到隐隐作痛,行走起来更加痛苦,他却甘之如饴,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修行。(文/林景怡 摄/胡潇)
行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往今来,很多出家人和居士都会用这种修行方式来磨砺身心。离开熟悉、安适的环境,背上行囊长途跋涉,行走的过程中不断拷问内心。近年来,主动参与的居士人数也在增多。本次千里朝拜五台山,就有18名居士参与进来,年龄最大的77岁,有多次行脚的经历;年龄最小的仅有6岁,是首次在妈妈的带领下参与行脚。4月27日下午,妙求大和尚在长芦禅寺为参与行脚的众人开示,仔细叮嘱了行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文/林景怡 摄/胡潇)
4月28日清晨05:00,长芦禅寺的早课开始。妙求大和尚在大殿上,带众僧众、居士一起早课。梵音响起,众人表情庄严肃穆。三名居士代表所有参与行脚的成员,跪拜在佛前,接受延生普佛,祈福消灾。(文/林景怡 摄/胡潇)
早课毕,僧人敲响斋堂门口的云板,可以开始吃早饭了。(文/林景怡 摄/胡潇)
早饭后,清晨的寒意已完全消散。07:30,众人做过最后的整装、集结,随后一同前往大殿,拜过佛后,妙求法师看看腕上的手表,戴好斗笠,招呼一声,出发。其余两位法师、十八位居士和一些打算跟随行脚一天的本地居民紧随其后,走出了长芦禅寺。前往五台山的行脚正式开始了。(文/林景怡 摄/胡潇)
不少居士是首次参加行脚,脸上带着轻松、兴奋的神情,脚步也很轻快。这样一行人穿行在城市中,吸引了不少路人的关注。随着队伍行进到郊区的省道,渐渐不见了闹市、行人,真正艰苦的路程也就开始了。(文/林景怡 摄/胡潇)
行脚过程中,法师和居士都遵守着严格的戒律:除了午休、晚上扎寨后可以放松一些,在行走中一般不互相交谈;午饭后就不再进食,只饮水。四五月份的阳光炽烈,一场正在酝酿中的大雨让空气变得极度湿热,众人在柏油路面上行走,无不汗流浃背、面红耳赤,但大家仅仅在实在难以忍受时才在阴凉处稍做休息,等体力恢复就马上回到队伍中来。(文/林景怡 摄/胡潇)
负重较多、身体较弱的居士渐渐落在后面,队伍越拉越长,尚有余力的居士主动帮稍显吃力的同伴背起了行李。年仅6岁的玉儿一路牵着妈妈的手,行进的速度稍慢,却始终没有掉队。(文/林景怡 摄/胡潇)
19:00,天色将晚,妙求法师开始物色歇脚的地点。众人行走在薄暮之中,汽车疾驰而过,与他们已有些迟缓的步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行走不便的心智法师此时已在队伍的前方,神态与之前一样恬淡随和,不见一丝痛苦。(文/林景怡 摄/胡潇)
妙求法师选中一处尚在建设中的工厂前宽阔的空地安营扎寨。“能在外面找到平坦的水泥地就很不错了。”妙求法师边指导各人搭帐篷边说,“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夜晚也常常住在空旷的打谷场上。”众人在大门前的水泥地上一列排开,女众靠里,男众靠外,不一会儿就扎好了帐篷。此时,一轮明月已悄然升起。明天天明,他们将继续行程。(文/林景怡 摄/胡潇)
像这样的行走,还要持续一个月,直到最终抵达五台山。妙求法师说,行脚的意义不仅是磨练身体,更是在漫长的徒步中放下一切,直面真实的自我,达到消弭困惑的目的。三位法师出家前身份各异,而参与行脚的十八位居士更是有着企业家、设计师、企业员工等各种身份。他们试图用行脚这种简单的方式,追寻遗失在俗世中的本心。(文/林景怡 摄/胡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