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祯妃行乐图屏》中的钵盂头
古代服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答:头。冠、帽、发饰、发型一望而知主人的地位、品级、身份、情致;女子成年行及笄之礼———盘发,男子成年行冠礼,簪发戴冠;出嫁时要边梳头边祝福,原配夫妻则结发诺……讲究极多。为何会如此?汉族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到万不得已绝不随便减剃,成人断发则会有几近断头般痛心、耻辱。因为尊重,便极尽讲究,苏州人便就此把个头顶的艺术做成了明清两代的时尚源头。但细究起来,这片时尚领域里,处体现着苏州人不动声色间化平凡为神奇的手段。
1868年英国摄影师约翰·汤普森拍摄的夸张了的苏州撅。《甄嬛传》中皇后身边的宫女剪秋的发型便是借鉴了这款苏州撅。
天下尽效苏州髻
明,崇祯年。
祖籍苏州的周皇后照例让人打听了今年苏州衣服、发型的流行式样,着人去备。宫里最受宠的田贵妃虽是扬州人,但也是“苏样”的热烈拥趸。不是两位女子恋家怀旧,而是当时的苏州便是帝国的潮流发布中心。历史上周皇后并不是奢靡的人,只是不愿被OUT出去罢了。
明代的嘉靖、隆庆(1522—1572)年间,服饰发型还是十多年才有变化。到了万历年间(1573—1619),发髻的大小高低,衣服的宽狭修短,花钿的式样,发饰的流行款型,不到两三年便会被淘汰。还梳着几年前的过时发型可要被时髦的女子嘲笑了。
清代尤侗有诗道:“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这牡丹头,是整个明朝宫廷都为之倾倒的一种蓬松高髻,先将头发梳至头顶然后分成几股卷于头顶心,形似绽放的牡丹花,口彩极好。为了加强“牡丹”的盛大感,还常常会掺入假发。
而明代由吴地流行到全国的发髻还有杜韦娘髻、一窝丝,同样被全国那些于时尚不疯魔不成活的女子积极热捧、效仿,直到清代。
清代禹之鼎《女乐图》中的牡丹头
大家常有个错觉,清代女子都要戴上那块竖在头上的“小黑板”——“大拉翅”,或梳如头上横着一根棍般的“一字髻”。其实这实在是不良电视剧的误导。清代有所谓“十从十不从”的说法,汉族女子、孩子和宗教人士的服饰头发始终延续着明代式样,发型最明显。
相比“旗头”,清代汉族女性的发型极多,苏州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作壁一观,便总结了不少。其中苏州痕迹最重的当属“苏州撅”。很“神”的一款发型,长款垂髻,发髻在脑后高高翘起,大得像在脑后再多出一个头的面积来,因此也被时人认为是妖髻。之前常以为香港“黄飞鸿”系列电影中十三姨偶尔梳得那些中式发型向后又长又翘该是拍喜剧的恶搞,却原来相比当时夸张的苏州撅而言不过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还有苏州原创的钵盂头,形似化缘用的钵盂,名字不算雅丽,但高大华美,贵贱皆爱。我们甚至能在雍正皇帝的十二美人图中看到这款著名的高髻。
清代金廷标《仕女簪花图》
护发、定型全齐备
在没有摩丝的时代,为了这些发型,成就了苏州百业中,一个叫“卖凝刨花”的行当。
在今天昆曲演出的后台,依然能见到这古老行当所制的产品——用榆树刨花,浇上热水后不断搓揉,刨花立时析出不少黏稠的汁液,抹在假发上就能卷出铜钱头和两条长长的水鬓了,且光洁乌黑,淡淡清香——大名鼎鼎化废为宝的刨花水,不仅可以造型,还能润发乌发。
明代还有定型膏——“膏沐”、润发乳——“香胶”和护发防脱的美发产品“香发散”。
阳光大好,走过山塘街的“谢馥春”,里面胭脂水粉的味道大多与如今的审美大大不同,只有桂花油清香依旧,装在小瓷瓶里,藏着古往今来苏州女子的情怀……
簪花最是苏州爱
细细梳好头,用抿子和刨花水将头发抿得一丝不乱,就该戴发饰了,旧式首饰店的老板常说:头发犹如女子的身体,首饰便是衣服了。
明清的发饰种类繁多,尤以金银器最为耀目。而苏州恰是金银器重要的制造地,成色好、做工精,式样典雅。
但最能代表苏州当时时尚风格的头饰,却是花。《桐桥倚棹录》中载:“吴城大家小户妇女,多喜簪花。”《清嘉录》的题诗中也有:“一种生涯天下绝,虎丘不断四时花。”据说虎丘一带从宋代进贡花石纲后主营便成了栽种花木,不仅花神庙众多,而且四时花田不断。除了插花,簪花——鬓边香的讲究就不得了,春天有红绿白梅等13种,夏天有珠兰、石榴等14种,秋天有凤仙、菊花等5种,冬天有山茶、蜡梅等4种,可以因时因衣因心情因礼制时俗来簪戴。
除了鲜花,苏州生产的“像生花”(妆花)按李渔的说法也是惟妙惟肖几可乱真。大部分用罗绢、通草或者彩纸制作。这其中该有宋代起就流行的一种妆花簪戴方式“一年景”了,即将春夏秋冬的桃、荷、菊、梅制成花冠佩戴。汇四时之宜,成四时之美。
一点心思、一双巧手,当创意与时尚的门槛与物质不曾划上等号,当日子不仅仅只为了谋生,几缕青丝、一撮弃物、三两花枝,才成就得出这清雅素洁,端庄含蓄、名满天下的风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