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君:缂丝情缘不灭,匠人精神不毁

2018-05-11 17:53 凤凰网江苏综合
  • T大

陈晓君,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70年生于苏州,自幼喜爱缂丝,从事缂丝制作30年。2005年加入苏州工艺美术学会,2012年加入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2014年取得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

2006年作品《观音》挂屏获中国第二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08年缂丝唐卡《白度母》获得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并在2010年荣获中国第五届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10年缂丝《善财童子》荣获第二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迎春花奖”。2013年缂丝唐卡《释边迦牟尼佛》荣获江苏省工艺美术新人新作成果获金奖。缂丝《黑金唐卡白度母》荣获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缂丝台屏《地藏佛》荣获第三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迎春花奖”。

织中之圣,神形兼备

缂丝是中国一种古老、独特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以“通经断纬”的手法表现各种不同的纹样和繁复的色彩。宋元以来缂丝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和摹缂名人书画,因织造过程极为精巧,极费工费力,故工艺精湛的缂丝极为珍贵,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在2009年缂丝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拍卖市场的热门,受到众人的追捧。由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被称之为“千年不坏艺术织品”。 因为图案精美,工艺极为复杂,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陈晓君认为,缂丝是以本色的生、熟丝作经线,以彩色丝线作纬线,用小梭子按其不同色彩和纹饰分别挖织,因而在不同色彩或不同花纹轮廓接合处留有孔眼,似刀镂刻状,故称缂丝,修去多余的线头,正反两面相同。加之其能经受摸,擦,柔,摺,保存时间长,故为“织中之圣”,至今无法用机器代替。

历代的缂丝作品与绘画是分不开的,以绘画为蓝本,进行再创作,两者的结合,增添了书画的意境韵味。“我通过不断的和绘画前辈交流学习,明白了绘画中的色彩变化,如何用丝线配色,如何抓住作品的形和神。以梭代笔用缂丝工艺来表现内容,又加之丝线柔顺有光泽的特点,缂丝作品具有了书画本身不具备的材料美,由于融入了织造之美和绘画之美,超胜了其他织物。”

始于情缘,忠于信念

陈晓君的心中,缂丝承载了她三十年的记忆。

那时年轻的她初中刚毕业,原本冲着学做刺绣出发,却苦于找不到好的师傅教,迷茫之中,机缘巧合下看到缂丝织造,惊叹于造织出的和服腰带之美。出于对缂丝的喜爱,于是在1988年的10月入了缂丝行业,一路走过30年。缂丝有多美,陈晓君对缂丝工艺的情就有多深。

“当时我和四个小姐妹同时进厂,她们看到缂丝织造每天的繁琐及枯燥而退缩了,只有我一个人留了下来”,陈晓君表示既然选择了这一行业,就应认真学,把它学好。凭着这个信念,努力学习并坚持下来,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掌握了织造技艺,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发扬工匠精神,做新时代的匠人,要脚踏实地,精益求精,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到最好,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

继往开来,传承创新

“这行业必须得静下心来才能有所成就。可是当前的环境却令人堪忧,缂丝工艺对艺人的技术要求高,制作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使得从业人员锐减。缂丝手艺人员老龄化严重,新生代人才不足, 处于濒危状况。”

陈晓君担忧的同时给出自己的意见:

一是加强宣传力度,培养年轻专业人士。由于缂丝的社会认知度较低,加大宣传推广,积极组织各类有关缂丝工艺的研讨会把缂丝艺术魅力不断向社会传递,提高关注度,营造有利于缂丝发展的舆论环境。在条件的允许下,为缂丝手艺人走进学校创造条件,传授具有针对性的技能技法,培养出一批专业人员。

二是明确定位,优化品牌,改进运营模式。根据缂丝制作手法细腻,制作周期长,成本较高的特点,明确定位应面向中高端客户,结合现代理念,和现代画家,设计师合作,通过融合创新,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尽善尽美的呈现在大家面前,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加强设计创新能力针对缂丝的特点,进行设计并将其运用到当代生活之中,保留工艺的本质,让缂丝工艺在各种制品上都能呈现它本身的魅力。

陈晓君坚信,“继往开来,传承创新”是缂丝走向复兴的必然选择,是这门一直有需求、从不应缺席的工艺绽放光芒并融入生活的希望。“缂丝工艺历史悠久,振兴缂丝产业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坚持走传承和创新相结合道路,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和独特内涵的产品,才能让缂丝这一古老技艺,在新的历史时期始终呈现出新的魅力和光彩。”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