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文艺讲坛 | 冯亦同:《豁蒙楼联句》的价值与影响

2018-05-18 10:35
  • T大

本文原标题:《豁蒙楼联句》的历史文化价值与当代影响

【编者按】2017年,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联发起主办,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南京广电集团协办,凤凰网江苏承办的系列文艺普及讲座——钟山文艺大讲坛在南京精彩开讲,不仅吸引了大批观众到场观看,也在线上的传播过程中收获了许多粉丝。

钟山文艺讲坛的开设,旨在加强市民的艺术教育,提高大众的文化艺术素养。2018年,肩负诸多寄托与期望,钟山文艺大讲坛更名为“钟山文艺讲坛”再次起航。5月,“文艺讲坛”将邀请到当代著名作家冯亦同开设专题讲座。敬请期待!

冯亦同(诗人、诗评家、散文家)/ 摄影:苏南

1929年冬天,民国时期的七位名教授在南京鸡鸣寺豁蒙楼上登高联句,集体创作了一首五言古风,世称《豁蒙楼联句》。书写联句留有七教授手迹的珍贵原稿,历尽沧桑几番流转,在当事人和收藏人均已作古之后,被接受捐赠的南京大学图书馆视为“镇馆之宝”。2007年6月16日在鸡鸣寺召开有数百名各界人士参加的“盛世鸡鸣•端午诗会”上,江苏诗词界七位资深诗人、学者吟诵和展示了步《豁蒙楼联句》原韵的新《豁蒙楼联句》。时隔六十八年,两代学人、诗家词客在同一座金陵名楼上联句作诗,遥相呼应,成为新世纪金陵诗坛上“新吟接远响”的一段佳话。由此近年来南京市诗词学会与鸡鸣寺每年举办“端午诗会”,《豁蒙楼联句》的创作与展示也成为保留节目并发展为包括新诗在内的多种形式,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被业界称为产生了“品牌效应”的诗坛盛事。

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本文拟对《豁蒙楼联句》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当代影响,谈点粗浅的认识,意在引起有兴趣的学术界人士和诗歌界同行们的关注,为“诗化南京”这个大课题下的多方探索与深入研究,抛砖引玉,敬祈方家指正。

一、百年名楼人文荟萃的生动印记

豁蒙楼位于有“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之誉的鸡鸣寺最高处、北极阁山麓最东端。这里地接台城、后湖,山连覆舟、钟阜,不仅视野开阔,风景绝佳,而且古今名胜密布——从六朝时期的宫阙林苑、文史学馆、司天台、古战场,明代国子监、有“十庙”总称的文化遗址(今仍有“进香河”之名沿习),清代旷观亭、文武庙,到民国时期的气象台、考试院、中央研究院以及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著名高校,均在咫尺与近旁。豁蒙楼兀立在这片积淀深厚、汇聚与生发着历史名城千年文脉的旖旎风景线上,既得其地利又高耸云表,成为广大士子和八方游人心驰神往、络绎不绝的登临之所,尤其在民国年间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呈一时之盛。梁启超、胡适、朱自清、任鸿隽、陈衡哲、陈梦家、储安平、徐悲鸿等大家名流纷至沓来,留下不少有影响的传世之作,如梁启超1922年夏所书陆游诗联“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胡适的新诗《晨星篇》(1921年作)、陈梦家的新诗《鸡鸣寺的野路》(1933年作)、朱自清的名文《南京》(1934年作)、储安平的名文《豁蒙楼暮色》(1933年作)、徐悲鸿的画作《鸡鸣寺道中》(1930年)等等,不胜枚举。

在诸多豁蒙楼诗文史料中,1929年冬问世的《豁蒙楼联句》占有无可替代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发展上的独特性、群体性与丰富性,因为参与联句的黄季刚、陈伯弢、王伯沆、胡翔冬、胡小石、汪辟疆、王晓湘等七位作者,当时皆任教于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有“江南七彦”美称,都是晚清至民国年间经史、文辞、考古等方面蜚声海内的名教授、国学家。他们在南京生活、教学和创作的时间长,作品数量多,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他们的学生,著名学者、南大中文系教授程千帆先生在他的回忆录《黄季刚老师逸事》中说:“当时在中央、金陵两大学中文系任教的都是一些学术文词兼擅的先生。每逢春秋佳日,他们便集会在一起,登高赋诗。我现在还保存着一件珍贵的文物,就是一九二九年老师们《豁蒙楼联句》的手迹。这是七位老师用鸡鸣寺中和尚的破笔在两张长条毛边纸上写的,每人写上自作诗句,并署名其下。”以下便是程文中所记录的《豁蒙楼联句》:

蒙蔽久难豁(弢),风日寒愈美(沆)。隔年袖底湖(翔),近日城畔寺(侃)。筛廊落山影(辟),压酒潋波理(石)。霜林已齐黯(晓),冰花倏撷绮(弢)。旁眺时开屏(沆),烂嚼一伸纸(翔)。人间急换世(侃),高遁谢隐几(辟)。履屯情则泰(石),风变乱方始(晓)。南鸿飞鸣嗷(弢),汉腊岁月驶(沆)。易暴吾安放(翔),乘流今欲止(侃)。且尽尊前欢(辟),复探柱下旨(石)。群履异少年(晓),楼堞空往纪(弢)。浮眉挹晴翠(沆),接叶带霜紫(翔)。钟山龙已堕(侃),埭口鸡仍起(辟)。哀乐亦可齐(石),联吟动清漪(晓)。

程文还记录了《豁蒙楼联句》的保存经过:“一九四六年,黄耀先(焯)先生将他所保存的这一手稿送给了亡妻沈祖棻,并作了一跋:‘己巳冬,先叔父季刚先生邀象山陈伯弢、南京王伯沆、胡翔冬、胡小石(帆案:伯沆先生是溧水人,翔冬先生是和县人,小石先生是嘉兴人,都久住南京,所以这里统称为南京人)、彭泽汪辟疆、南昌王晓湘诸先生,集南京鸡鸣寺豁蒙楼联句。此稿存先叔父遗书中,今以奉子苾世妹。甲辰秋,焯。’又附记云:‘汪旭初先生当时因事未及与会,吴瞿安先生于时尚未至中央大学任教,故未列名其中。’从联句中,可见老师们的逸兴雅致。但随着民族灾难的日益深重,‘花天酒地’也终于被“兹辰倍欲却登高”①所取代了。”  

由此可见,被程老称为“一件珍贵的文物”的《豁蒙楼联句》,也是豁蒙楼这座“千年古寺百年名楼”承载和绵延金陵文脉,荟萃人物风流、见证古都沧桑的生动记录。如果说,至今保存在东南大学校园内的“六朝松”早已成为金陵自古人文荟萃、文教昌明的不朽象征,那么《豁蒙楼联句》也可以称得上是这株植根于金陵热土的中华文化大树上的常青枝条与丰硕成果,梳理它的思想脉络、追溯它的产生根源,辨析和品味它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理应是这份精神遗产的当代继承者们所面临的任务。

二、历史时空风云变幻的心灵交响

豁蒙楼建于清末(1902一1904),一代名臣张之洞第二次主政两江期间。这位对南京近代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作过重要贡献的改良派代表人物,提议在鸡鸣寺后山造楼“尽伐丛木,以览江湖”并取杜甫“忧来豁蒙蔽”诗意为之命名,有考证说是为了纪念其门生、幕僚、“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因为张之洞首任两江总督时常同杨锐等人来古寺经堂侧楼把酒论文、纵谈时事,正值甲午战败之秋,国势衰微,内忧外患,血气方刚的维新志士杨锐能将杜甫的《八哀》诗记诵无遗,尤以《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篇中后四句“君臣尚论兵,将帅接燕蓟,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反复诵之,诵者声泪俱下,座中无不动容。张之洞咏鸡鸣寺的诗中也有“亦有杜老忧,今朝豁蒙蔽”句。而等到他再任两江总督时,杨锐已在数年前的“戊戌”之变中与谭嗣同等人血洒菜市口,重游旧地怀念故人遂有倡建斯楼并亲题楼匾之举。“豁蒙楼”三字记录着晚清风雨中一代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炽烈情怀,自然会对后之来者有所触动;即使不了解这段掌故的登楼人,也会从“忧来豁蒙蔽”的杜诗和张之洞为豁蒙楼所撰对联“不殊风景仍如昨,独立苍茫自咏诗”中,感受此地的非凡气象,抚今追昔,神思逸飞。

程千帆先生收录《豁蒙楼联句》的《黄季刚老师逸事》一文中有这样的记叙:“南京是一座古城,名胜很多。季刚老师到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任教后,颇有文酒登临之乐。在汪旭初先生的《寄庵词》里面,就有一首抗战时期在重庆写的《偷声木兰花》:桃腮杏粉俱飘落,客里清明闲过却。酒地花天,桑泊游踪只惘然。年年解挽征衣住,杨柳多情千万缕。恰又无情,飞絮随波总化萍。其序云:‘金陵玄武湖,当清明前后,花开如幄。季刚行吟其下,尝顾余曰:‘此真花天酒地也。’客中怀思,凄然得句。’这反映了季刚老师风趣的“花天酒地”四字,也是传诵一时的。”前面引文中提到的“……随着民族灾难的日益深重,‘花天酒地’也终于被“兹辰倍欲却登高”②所取代了”,“花天酒地”这个成语的借代与巧用,即出典于此。

难得的是《黄季刚老师逸事》还相当生动地刻画了《豁蒙楼联句》七位作者中的“召集人”黄季刚先生(1886—1935)这位才学卓著、个性鲜明,只活到知天命之年,被同事和挚友汪旭初先生叹为“伤时纵酒,遂以身殉”,被门生程千帆赞为“一个曾经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这一伟大事业献身的革命学者”的感人形象。文中有这样的记载:“季刚老师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师,也是和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分不开的。他早年在家乡曾经领导过推翻清朝政府的武装起义,在日本时又参与过章太炎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后来他虽一心做学问,不再参加政治活动了,但是对祖国和人民的命运还是经常深切的关怀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给他精神上带来很大的痛苦。这些思想感情反复地出现在他晚年的文学创作中。例如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即“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他写了一首《闻警》:早知国将亡,不谓身真遇。辽海云万重,无翼难飞赴。……在这些诗里,反映了他对国家现状、民族前途的深切忧虑,对当时反动政权的无比愤慨。但是他手上并未握有改变这种现状的权力,他所能做的,只能是像王夫之、顾亭林和章太炎先生等人所做的一样,以维护并发扬祖国的传统学术、民族文化为己任。爱国主义炽热的火焰是指引他在学术道路上不停地前进的明灯。”

这些深刻又精彩的论述,也像时光隧道中亮起的“明灯”一样,引导我们去阅读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蒙蔽久难豁”的岁寒时节,诞生在鸡鸣寺豁蒙楼窗前“浮眉挹晴翠,接叶带霜紫”的斑斓诗章。当年联句时,陈伯弢(1863—1938)先生已年逾花甲,其他如黄季刚、胡小石(1888—1962)、王晓湘(1889—1956)、汪辟疆(1887—1966)等人正值四十上下的壮年。他们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教学之余相约登高赋诗,于“风日寒愈美”中“压酒潋波理”,寄情山水,逍遥物外;“且尽尊前欢”的同时,也不忘“复探柱下旨”。这群始终关注着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爱国知识分子,敏锐地感受着“人间急换世”、“风变乱方始”的社会现实;从“群履异少年,楼堞空往纪”、“钟山龙已堕,埭口鸡仍起”这些闪烁着时代光影的描绘中,读者同样能够领悟到跃动在他们心头的“哀乐亦可齐,联吟动清漪”……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打开岁月尘封,重温故都和古寺文化史上的这段佳话,《豁蒙楼联句》为我们留下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以黄季刚为代表的联句作者们的共同心声和文学群像。对我们了解近代中国风雷激荡、潮起潮落的特定时空下一代晚清士子和民国学人所经历的从“回归书斋”到“走出围城”的求索之路,认识学术大师们才识情操、胸襟抱负和人格风范的砥砺与形成,都是一份珍贵的参考,一个时代的注脚。

三、山水城林文人雅集的现代经典

“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是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得天独厚”又“天(工)人(文)合一”的重要特色,为古今文人雅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条件。六朝以降,无论是会稽山阴的兰亭盛会,还是千古风流的竹林七贤,都同古都金陵有密切的关联;而豁蒙楼的前世与今生,也同样离不开“文人雅集”。民国时期豁蒙楼上的文人雅集从何时开始,有多少文化遗存,尚待专家作进一步考订。仅从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看,1929年冬豁蒙楼上的七教授联句无疑是民国年间最重要的文人雅集活动之一,留有七教授手迹的联句文本堪称“联句”这一传统诗词样式在现代文艺史上的成功范例。它引起收藏单位南京大学图书馆的高度重视和当今诗词界的热烈反响,也实属历史和现实的“必然”——多情的人生在回报多情的土地,反之亦然。这里谨录发布于2007年首届鸡鸣寺端午诗会、后被网络传为“新七子”的七位当代诗家步《豁蒙楼联句》原韵的新《豁蒙楼联句》,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借此向创造了金陵百年名楼上文人雅集不朽经典的国学大师们致以崇高的敬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这片历史蕴藏极为丰富,传承演进也鲜明可观的文化热土上所显示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百折不回、历久弥新、长盛不衰的生机与活力。下面便是“新豁蒙楼联句”的全文:

蒙蔽终云豁(钟),佳节正晴美(俞)。薰风扇阳和(常),诗兴萦古寺(丁)。

湖山入吟眸(王),风物得妙理(冯)。雨肥林树暗(陈),榴花灿若绮(钟)。

文章自千古(俞),传今仗一纸(常)。继武慕前贤(丁),挥毫据旧几(王)。

胜会因时泰(冯),华夏中兴始(陈)。推窗万里天(钟),望中千舟驶(俞)。

塔外耸高楼(常),年年叹观止(丁)。人生贵适意(王),随缘味甘旨(冯)。

梵呗净尘寰(陈),焚香祝新纪(钟)。发白心犹壮(俞),长啸蒋山紫(常)。

未敢忘忧国(丁),鸡鸣思奋起(王)。新吟接远响(冯),沧波更清泚(陈)。

2007年端午节前,丁芒、俞律、常国武、钟陵、陈永昌、冯亦同、王步高七子会于古鸡鸣寺之豁蒙楼,次七十八年前陈伯弢、王伯沆、胡翔冬、黄季刚、汪辟疆、胡小石、王晓湘七名教授所作《豁蒙楼联句》韵。湖山依旧,人事代谢,吟成不禁感慨系之矣。常国武识。王凡书。

注:①②“兹辰倍欲却登高”,引自黄季刚生前所作最后一首诗(1935年10月5日,重阳前一天)。诗云:秋气侵怀正郁陶,兹辰倍欲却登高。应将丛菊霑双泪,漫藉清樽慰二毛。青冢霜寒驱放雁,蓬山风急抃灵鳌。神方不救群生厄,独佩萸囊未足豪。(见程千帆文《黄季刚老师逸事》)

本文转自南京诗词学会所编《“诗化南京”学术研讨论文集》。

附图:现存南京大学图书馆的民国七教授1929年冬《豁蒙楼联句》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