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40年•百姓心声|吆喝声里的时代变奏

2018-07-24 17:53
  • T大

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

这是黄金般四十年,亦是史诗般四十年。从过去到未来,从国家到个体,这方土地所有的一切,无不因此熠熠生辉;这个国家的光荣和梦想,无不因此信心倍增。

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南京的40年变化,正是改革开放成就的具体展示。这座古城的繁荣兴盛,市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等等,都在用事实诠释着改革的内涵,形成南京这座城市的品格和精神。

来,说出你的故事——从即日起至9月底,南京市委宣传部联合多家单位组织开展“南京40年•百姓心声”征文活动,此次征文活动面向广大市民,通过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普通人生活和工作中的故事和心声,记录下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变化与幸福瞬间,充分展示我市经济社会、城乡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南京40年来的沧桑巨变,激励人们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小商贩(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所客居的江宁区,一直在吆喝声的变奏中不断前行。只要那些老市民闭上眼睛回想一下那时的情景,然后感慨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的幸福。

“磨菜刀”“补雨伞”“箍桶哟”……这些城乡结合部最熟悉的吆喝声,它隐匿于街头巷尾,带着最本土、最亲切的记忆,曾散发着过往岁月的芬芳。

七十年代末的记忆中,在那物质短缺的年代,人们穿衣服的口头禅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真正没法再穿,淘汰下来的破衣服,还会被撕破了,再纳成鞋底,结果,一般人家哪有那么多“坏破布”呢?不过,真正没用的破布条,还有那儿女脚己长大,穿不得的“小鞋”,我母亲仍收藏着,孩子们则等待着巷头响起收旧的吆喝声。

磨刀(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萦绕自己心间的,还是那时腊月卖货郎的声声吆喝。一听见这些吆喝声,我就知年关近了,年味也加浓了。听到吆喝声后,我们孩童们则疯一般从家里跑出来,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货郎瓶子中的糖,围着货郎咽口水。“扑通!扑通!”卖麦芽糖的货郎一面摇着拨浪鼓,一面吆喝着出现在小巷内,我和许多小玩伴们蔟拥过去,然后,大人们拿出破布条、旧罐头瓶,来交换麦芽糖,卖糖的按你提供的东西,比划着敲多大一块糖,一番“目测”后,便敲下一块,交换便算完成,而“三月不知糖味”的孩子巴不得能多得到一点点。那时大人们还用“敲敲糖”比喻人出手的小气。回想起来,在“坏破布、烂棉花”成宝贝的年代,以物易物的双方,谁又可能大方到哪里去呢?

八十年代乡村代销点出现后,货郎挑子作为时代的产物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淡出人们的视野,慢慢销声匿迹。但货郎们充满生活情趣的吆喝声,依然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并永远怀恋着。颤巍巍的扁担、颤巍巍的挑子,在我的脑海里成了鲜活的历史意象,那拨浪鼓一声声不时拨动童真的心。

小商贩(图片来源于网络)

晨钟暮鼓里,城区的市民安逸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而那些不绝如缕的吆喝,就那样不经意间任性地播撒。

“收破烂嘞,刷洗抽油烟机……”记忆回溯到90年代中期,家家户户会把废报纸、废杂志和易拉罐、塑料水瓶集在一起,喊收废品的人上楼,用铁杆秤称分量。当时,铝制的易拉罐每个一角钱,可是最值钱的。小孩儿们最喜欢跟在清洗油烟机的人身后,学着他们抑扬顿挫的吆喝:“油烟机五元钱擦一擦,不然累坏家里老妈妈……”。而今,我依然能惟妙惟肖地模仿那时的吆喝声。

蓦然回首,时代变化如潮涌动。二000年的中后期,随着社会信息量增大大,读报的人多了,商品的包装五颜六色,收废纸箱废报纸的多起来,随着城市老城区改造的加快,收购旧家具旧门窗的多了。家用电器更新换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油烟机换下来,进入了“废品”行列。我家的台式组合音响只能按废塑料论斤两收购。“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消费品的丰富,使消费级别迅速提高,商品使用周期加快。更妙的是,小巷中收旧的吆喝声也“现代化”起来,用电喇叭放着录音,反复吆喝而不费气力。有些收旧者甚至打起手机。回收的生活物件中,从“破布条、旧鞋子”变成了牛仔服,原先的化纤衣服都退出了收旧的视线。除了收一些生活废品外,街区又流行起一种新的吆喝:“有坏收音机、录音机拿来卖罗”,“收--旧电视机、旧洗衣机、旧冰箱、旧空调器……”

收废品的小贩(图片来源于网络)

城市的蜕变需要漫长的过程,当城市开始逐渐长大增强,我慢慢学会了倾听:城市的新生,正在市民身边。请记住代表城市成长的吆喝声,回过头去,在这些声音里,我们会看到一场独特认知的变迁,这是城市留给我们每个人不一样视角的故事。

21世纪的经济浪潮风起云涌,收旧电脑、收旧家具的吆喝声,成为了收旧者们的“主打曲”。最打趣的是,吆喝声中夹杂着南腔北调,各具特色,抑扬顿挫。同样的一句吆喝词,被不同的贩子吆喝出来有不同的韵味,从吆喝声中听出的是不同生意人的脾性格调,甚至是高矮胖瘦。那声音听起来简直就是精彩的小品或相声,不啻是一种原汁原味的艺术享受。

市井的吆喝声在与时俱进,从牙膏皮到旧家电,从破家具再到旧汽车。在变化丰富的吆喝声中,百姓日子从贫困变得温饱,并走向了小康。从中我感受到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让物质生活渐渐多姿多采。从吆喝声的“满街喊“到“电喇叭”,“吆喝业”的科技含量也在日渐增加。这些日渐电子化的吆喝声,喊得更显有劲道,有的还带着地方特有的一种勾心的拐弯声:“唉-哟…唉-喂…”。如此动感的吆喝声遍布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丰富着市民的生活,也增添了城市的情趣。细听之间,在不同年代的吆喝里,折射的是不同阶层的政经背景和人生况味。

混合多种色彩的吆喝声,记录了城市成长的历程,也融入了市民复杂的文化情怀。前日,我听市博物院的收藏发烧友张君说,他将各个时代街巷巷录入的吆喝声重新剪辑编排,在播放机里再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从中,大家听到的城市声音并非枯燥乏味。通过吆喝声的再现,那些被掩盖在“众声喧哗”里的城市细节,以及隐藏在声音背后的城市表情和情绪都别有一番滋味。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