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路上的民营企业家|李莲:我是珠江路上的老人
- T大
日升月落,珠江路创业大街人头攒动、车流奔涌,日夜不息。
像往常一样,脑海企业总经理李莲终于抽出时间,煮一壶茶,燃一支香,让自己休息一下。窗玻璃折射明晃晃的阳光,让人觉得一阵恍惚。这一晃,距离李莲刚来珠江路创业打拼,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
脑海企业总经理李莲(周顺康/摄)
脑海自创办以来,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已由初期单纯的贸易型商城发展为跨行业经营的大型民营科技企业。
忆起珠江路,李莲历历在目:“那个时候,每逢开学前,珠江路就人头攒动,大学生或者学生家长来挑电脑组装机器,整个珠江路下午都堵塞着……”
魄力来珠江路创业
珠江路原本只是一条普通街道,沿街零散分布了20多个商业网点,全是门面低矮、设备陈旧的区属小商店。1984年,玄武区委、区政府作出加快发展商贸业的决定,并着手在全区规划了商业街。沿街住户破墙开店,一时间,日用百货商店鳞次栉比,但是没有形成气候,珠江路转向经营生产资料,炊具店、煤电、汽车配件店布满整条街,购物者寥寥,人气始终难以聚集。
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出台,提出“科技要面向经济、经济要依靠科技”、“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的方针,对拨款制度、技术市场、组织结构及人事制度等方面实施全面改革。
1992年,改革大潮被推向新一轮高峰,政府开始大刀阔斧拆除计算机行业的贸易壁垒,全世界各大计算机厂商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国内IT市场由此走上迅猛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珠江路这条不起眼的街道,正式被命名为“珠江路科技一条街”。
珠江路一举成为华东地区最有名、最具辐射力的IT商贸中心。珠江路也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方,与众多城市的电子街一道,开辟了中国IT产业的新天地。
脑海企业总经理李莲(周顺康/摄)
李莲是南京人,在国企工作了几年后,选择出来创业。刚来珠江路的时候,李莲32岁,风华正茂,对创业有着一往无前的魄力与勇气。本以为自砸“铁饭碗”会被家人反对,没想到完全没有阻碍,“家里的亲戚朋友都非常支持”。
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和考察,李莲敏锐地察觉到,电子科技产品是未来珠江路发展的走势,利润相当可观。1999年李莲租下了南京雄狮电子商城边上一个2000平方米的商铺,完成招商后,2000年3月18日,脑海网络电子商城开业了。
最繁华的时候,脑海商城占据珠江路30%的销售份额,入驻商户150多家,年交易额达10亿多,商户年纳税额达千万。
几乎是同时,2000年,以太平洋电子商城、赛博数码广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卖场相继建成,其中赛博数码广场的总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
2001年,百脑汇入驻珠江路;2004年,华海入驻珠江路,此外,百脑汇资讯广场、南京数码港等楼宇全面开工建设,珠江路逐步显现出强烈的现代气息。根据政府的规划,原来在珠江路上的工业企业全部搬出珠江路,珠江路上经营电子电脑的公司达到了90%以上。
脑海与雄狮,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者
2000年的时候,买电脑还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那时尚未有整机销售,大部分电脑都是在珠江路进行组装,全国各地的经营者都来珠江路创业,珠江路朝气蓬勃的吸引力从南京辐射到安徽,再辐射到南方的广东。从广东深圳引进货源,再到珠江路进行销售,所谓“前店后厂”,不过如此。
即使到了现在,很多南京人回忆起珠江路时,第一句话都会说,我的第一台电脑就是从珠江路买的。
脑海商城的隔壁就是雄狮电子商城,经营方式极其类似,但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如常人所想的竞争和排挤,李莲对此的描述是“比邻关系”。
“脑海商城刚开业时,和雄狮之间隔着一条马路,脑海成立以后便把它打通,做成一条小商业街,形成一个连体氛围。”
脑海和雄狮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相互的沟通很多,关系非常融洽,各自的客户之间也有交流。他们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共同来运营这个市场的合作者。
脑海商城给经营者提供柜台、包间以供商家经营,这在无意间给创业提供了温床。
这样的卖场经营模式在珠江路席卷,如火如荼,让李莲尝到了电子电脑卖场的甜头。回想当时过来调研时的情景,电子电脑销售经营非常火爆,“当时是一铺难求”。
珠江路,一条曾经没有高楼没有霓虹灯的冷清小路,借着“天时地利人和”,一飞冲天,脑海也趁着这股东风,经营愈加兴旺。
目光投向创业园区
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从2000年到2010年的这个十年,是活跃在珠江路上的人最美好的记忆,人们每天都兴奋地谈论着当天的销售业绩,而他们的一举一动,也都影响着整个华东电脑市场的价格走向。
2003年,在杭州,一个叫做马云的小个子男人推出个人电子商务网站淘宝网,下半年,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谁都没想到的是,这家当时并不知名的公司后成为全球最大的C2C电商平台,并被认为是杀死诸如珠江路传统电脑卖场的主要“杀手”。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电子商务在业内刮起飓风,实体卖场经济被迅速冲击,七零八落。
珠江路实体卖场销售模式的衰败似乎也有迹象可寻。早些年在珠江路,无论在哪个商城,想拿到一家店铺是难上加难,但现在,许多奶茶店、快餐店在商城中喧宾夺主,珠江路颇有美食一条街的味道。
脑海商城的销售也日渐颓败,商户仅剩80多家,年交易额3000万,年纳税额200万。
自从有了淘宝,珠江路沦为电子产品体验街,之前人们买电脑买电子器材的劲儿在珠江路再也看不到了。开着车前来选购电脑的越来越少,开着车送快递的越来越多。李莲颇为感慨:“现在销售越来越扁平了,商家可以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店铺转让关门的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2012年开始全国电子卖场纷纷进入衰退时代。
2000平的店面已经容纳不下创业者们的野心,销售的扁平化也让脑海网络电子商城运营难以为继。
脑海企业总经理李莲在园区(周顺康/摄)
机缘巧合,早在2008年,李莲果断将目光投向了创业园区,并成功拿下了地块。让更多的有雄心有未来的小微企业进驻园区,扶持他们创业,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时的李莲可能并不清楚自己迅速转型进军园区的意识有多么超前和正确,现在看来,她的园区便是孵化器的雏形。
2009年5月,珠江路都市经济创业园开园,有65家企业进驻,软件类和科贸类的公司占据了大多数。
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温床”
2015年,玄武区政府一直思索着珠江路的重新定位,最终将珠江路升级为创业一条街,并力争在5年时间内在这条创业大街上打造5万平方米以上的众创空间,届时,珠江路创业大街将带动街区60万平方米载体的产业转型,孵化创业企业1万家,实现就业10万人。
2016年,珠江路创业大街以打造多层次众创空间为支点,引进和培育一批“轻资产、重服务”的品牌众创空间,大力引导重点企业围绕核心产业内部众创,支持高校院所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利用、创业创新项目孵化加速。
产业转型升级,不仅仅是李莲自己公司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珠江路急于解决的问题。
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在2018年南京市委1号文件《关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建设创新名城、打造‘两个中心’、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的政策引领下,珠江路的氛围已然发生了变化。
李莲的珠江路都市经济创业园也向着稳中向好的目标运营。目前,园区载体纳税总额一年将近1000万元,同时解决了大学生创业和下岗职工就业问题,就业人员千余人,市场及园区总共招商300余家。
李莲对自己创业园的转型升级有着清晰的判断,招商时更青睐于有研发的、带有科技项目的企业入驻。目前,她园区中一家专注于教育信息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年销售达3000万元,年纳税额500万元。
在李莲看来,珠江路背靠着高校,教育科研资源非常丰富,更应该注重产学研的升级。她在创业园中单独开辟了一块地方,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温床”。
“科工贸是一体的,高校学生团队应该直接跟商业体合作,商业体有平台有钱而没有项目,学生手上有项目有超前的想法而没有施展资金。”李莲非常愿意拿出一部分区域、资源来吸纳大学生创业,也愿意与学校联合运作。
目前,珠江路都市经济创业园有3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进驻。园区中有致力于专业互联网软件及中小企业管理软件的公司,为各企业提供最佳解决方案的软件服务公司,已成功为南京市5000多家客户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年销售额300多万元,纳税额20多万元。
园区欣欣向荣的发展场景,让李莲非常欣慰。她在珠江路打拼了将近二十年,从一开始敏锐感知电子电脑产品的辉煌,到及时转型迈进园区,再到现在着力将科技型企业招商进驻园区,这与她的市场敏感密不可分。
说到自己未来打算,李莲笑了:“我是珠江路的老人了,我对珠江路感情非常深,我会一直在珠江路奋斗下去。”(陈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