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国宝不用去浙江观赏,南博就正在展出

2019-07-08 07:21 现代快报网
  • T大

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良渚古城遗址”持续刷屏。

7月7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有限开园,为了感受中华五千年文明,和良渚王和王后“对话”,甚至有公众连夜坐火车前往。

其实,良渚文化是个大概念,指的是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江苏、浙江、上海区域的考古学文化,距今5300年到4300年。作为文明古“国”,良渚的都城在浙江余杭,聚落遍及上海、江苏……在南京博物院的历史馆,就有很多珍贵的良渚玉正在展出,吸引了不少市民专程前来参观,蹭一波“良渚热”。

【展览】

精妙!5000年前良渚人在1毫米宽度精刻细线

南博历史馆,展示的是江苏的地域文明。新石器时期,是一段神秘、快速发展的阶段。良渚玉,便在新石器时期的展区中呈现。

△玉璧

在展厅里,高高低低的玉琮、大大小小的玉璧、玉管、玉钺、玉镯环……让人有一种穿越到5000年前的感觉。

△神人兽面纹琮

滚圆的眼睛、夸张的嘴巴,把“神人”和“神兽”组合在一起,神秘、呆萌、可爱。这便是“神人兽面纹琮”。这件国宝,是上世纪80年代在常州寺墩遗址出土的。作为玉琮的一种,它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圆地方,上面雕刻的神人兽面纹则是良渚文化的标志性纹样和宗教信仰的核心。不可思议的是,在硬度高于金属的玉上,良渚人能在1毫米的宽度内,精刻出四五条细线来,技法娴熟而精妙绝伦。

△赵陵山遗址人鸟兽玉饰

不远处,透雕人鸟兽玉饰件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这件国宝出土于苏州赵陵山,它的形象是一个戴着高高羽毛冠的人,羽冠上落着一只鸟,他的手上托着一只向上攀爬的小兽。专家推测,这个形象代表着天、地、人和谐相处,而这件饰件原本被绑缚在一个短木柄上,很可能像权杖一样,代表着某种权力。

△玉琮文创产品

这么精致的良渚玉器,想带回家怎么办?别着急,玉琮文创已经上新了。在南博刚刚开业的一家文创店里,现代快报记者发现了一款玉琮手镯。雕刻着神人兽面纹的金属片缠绕在玉镯上,颇有良渚神秘的风格。不少游客都被它吸引,在柜台前精心挑选。

巧思!特展馆造型取自良渚玉琮

 

△以玉琮为造型的特展馆

想在南博寻找最炫良渚风,不妨抬起头,看一看历史馆旁边的建筑——特展馆。这座新建于2013年的展馆,从高空俯视,就像一个玉琮立在历史馆旁边,和历史馆的仿辽式建筑相映成趣。

△玉琮

你知道吗?特展馆的造型就取自良渚玉琮。它不仅有着玉琮一样的形状,外墙面还刻着神秘的纹饰。“设计特展馆时,我们结合了玉琮中心对称、转角有凹槽等特点,同时也和功能性相结合,比如说,墙面纹饰的后面就是通风口。”特展馆设计负责人王大鹏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之所以将展馆设计成玉琮的造型,出于多方考虑。“南博正好藏有玉琮,玉琮本身的含义就是守保平安。从文化层面来说,良渚文化也是江苏地域文明的代表。”

进宫!南博良渚玉将随“良渚王”一起进京

随着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王也官宣了,他将带着王后首次“进宫”。7月16日,“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特展将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正式开展,5000年前的良渚玉器,将首次进宫展出。

△镯环

良渚王要带着哪些玉器进宫?良渚玉器反映了良渚王国怎样的一种国家社会?良渚玉器与中华文明的关联是什么样的?都能在这个展览中得到答案。除了实打实的文物,展览还会通过影片、模型、3D打印等花式呈现良渚都城的格局和营建过程。

△良渚玉钺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次的展览集全国各地良渚玉器之大成,17家单位横跨9个省市,汇集了260件(套)有关良渚文化或受良渚文化影响的玉器,其中也包括南京博物院。南博将带上哪几件良渚玉器“进宫”展出?让我们拭目以待。

△良渚玉玦

【考古】

5000年前,这群江苏的良渚人捍卫了良渚国

5000年前,良渚国的首都在余姚,版图遍及江浙沪。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良渚文化是在碰撞、交流、融合中发展的,当时,是不是和后来的吴国和越国一样,长三角区域有另一个和良渚并行的政体,这需要考古来论证。“所以,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就考古工作而言,一切刚刚开始。”

事实上,苏州、常州、南京、淮安、南通、连云港都发现了良渚文化遗址,它们共同组成了一幅远古的拼图,揭示着远古文化的魅力。

苏州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吴中区唯亭镇,北距阳澄湖650米,因中心有“草鞋山”土墩而得名。1973年,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璧等玉礼器。这也是首次在史前墓葬中出土玉琮,它解决了玉琮的断代问题,因此被称为“中华第一玉琮”。也由此揭开了长期以来笼罩在良渚玉器上的神秘面纱。

如果说草鞋山遗址是良渚国的一个聚落,那么位于兴化、东台两市交界处的蒋庄遗址则是良渚国的边疆。在那里,考古专家们清理出了良渚文化墓地共清理墓葬284座,被是良渚文化迄今为止发现保存骨骸最为完整和丰富的墓地。而且,考古专家们发现,墓地中无首、独臂、无掌、或身首分离以及随葬头颅的现象很多,可能与战争有关,换言之,他们是捍卫良渚王国的英雄。经过考古发掘,专家们推测,“良渚人”生活在这里前后长达1000多年。

和良渚国争雄的另一国在这里?

“任何一个文明,都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一定是在文明交汇中,交流融合中产生的。那么,和良渚文化同时期,会不会有另外一个政体,形成双雄争霸格局?这很难说。”林留根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后,考古人的眼界应该打得更开,应该放在考古中国的格局下,真正探讨东方文明。

位于常州的寺墩遗址在林留根眼里,极为重要。“它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良渚时期的核心聚落,余杭是首都,这里是大型聚落。还有一种可能,这里是和良渚并行的另一个政体,就像春秋时期的,吴越双雄一样。不过,这都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林留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而此前,考古专家们在寺墩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玉器,其中3号墓共有124件随葬品,除了陶器、石器外,最珍贵的要数24件玉璧和33件玉琮,数量是中国良渚文化墓葬中最多的。这座墓的主人是一位20岁左右的年轻人,掌握着神权、财权和军权,是当时最高阶层的代表。

同时,林留根呼吁,江苏应该加大力度保护这些良渚文化遗址,不要让它们消失。因为,文物不可再生。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